【中美角力】美智庫:科研交流壯大中國軍事肌肉 美國吃虧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7/31 21:31

最後更新: 2020/07/31 21:31

分享:

分享:

【中美角力】美智庫:科研交流壯大中國軍事肌肉 美國吃虧

美國史丹佛大學智庫胡佛研究所當地時間周四(30日)公布報告指出,美國的研究人員過去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學術單位,進行了廣泛合作,潛在地強化中國作為競爭對手的軍事實力。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這篇報告指出,任何促進中國在戰略和軍事競爭的合作與援助,都不利於美國的利益。這些學術合作案例等同「美國學者和研究機構直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現代化作出貢獻」。

解放軍關聯機構學者 與美合作科研

胡佛的這份報告由歷史學家譚安(Glenn Tiffert)、美國政府研究員斯托夫(Jeffrey Stoff),與致力於提高美國大學資安意識的行政專家加馬奇(Kevin Gamache)共同撰寫。報告點出了中方如何運用其所控制的組織,並利用美國社會的開放性,強化了中國的軍事力。

【中美角力】德蘭智庫:美應準備迎接「蒸蒸日上」的中國

【中美科技戰】Zoom亦成目標 美參議員促華府調查Zoom及TikTok中國政府聯繫

「全球交流:重新思考學術機構的風險」(Global Engagement: Rethinking Risk in the Research Enterprise)研究報告指,從中國知網 (CNKI)平台鑑定了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間、254篇公開發表的論文,比對出這些論文是由115家美國大學與政府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7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聯的大學合作撰述。

中國知網是中國同業期刊、會議論文、學術和學位論文最齊全的學術網路資料庫之一,此學術平台由中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技部等單位支持,北京清華大學主導。

儘管被點名的這7所中國的大學都沒有「國防」或「軍事」的字眼,報告指出,中國內部都熟知他們與軍方的關係,而且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起開始管理這7所大學。

【中美關係】崔天凱盼美重回正軌 「中方仍願本著善意誠意發展中美關係」

【中美角力】美警告巴西用華為「後果自負」 京批科技合作「國別歧視」

直屬工信部的7所大學合稱為「國防七子」。長期以來支持中國軍事計劃的「國防七子」分別是: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南京理工大學。

美智庫點名多間中國院校 包括北京理工

200多篇論文的主題從材料科學到航空工程都有,具有解放軍背景和關聯性的中國研究人員為了獲取美方的研究和技術,廣泛地與美國的學術單位合作。胡佛的報告舉出實例,「中國的研究人員隱匿或者沒有明確地揭露他們與國防單位的隸屬關係」。

有些作者隱藏他們工作單位的軍方背景,採用看起來無害、清白的名字,例如以「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 key laboratory)為名,而不是「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national defense key laboratory)。另外有些案例,在英文的網站沒有揭露中國共同作者的大學科系與中國國防部門的相關性。

特朗普窮得只剩「中國牌」 中美關係陷最危100天

【中美諜戰】美媒:美擬大削中國駐美外交官數目「防範間諜」

胡佛研究所這份報告公布的此刻正值美中關係緊張,特朗普政府指控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和新冠疫苗與治療方法等高價值資料的時間點。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今天報道,一直到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於2018年一項突破性的調查公開後,外界才知道中國長期利用隱藏解放軍背景的研究人員,從事學術研究與交流。調查並發現,過去的10年中,中國軍方贊助了2500多名軍事科學家和工程師前往國外學習,有時他們就讀或訪問的學校並不知情。

美軍「遠征軍」姿態增駐中國周邊 中美開戰風險陡增

華為與美國高通達合作協議 中美5G科技戰綻放奇葩

【中美角力】新冷戰下中美對立陣營漸形成 各國要「選邊站」陷兩難

紐約時報:中美關係陷死亡螺旋 「回頭是岸」已太難

【中美角力】星籍「中國間諜」美國被捕內情曝光 涉F-35隱形戰機技術

【中美角力】新冷戰冷到盡時 BBC:中美或終極「熱戰」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