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中國科學家破解蝗蟲「臭味相投」奧秘 有望研製治蝗措施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0/08/14 20:42

最後更新: 2020/08/14 20:42

分享:

分享:

疫情、洪災、蝗災令糧食問題再成民生熱點,其中蝗災不只是對農業,還對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一種化學物質讓本來無害的昆蟲重新組合,使其成為瘟疫般的蝗災。康樂院士稱,他們的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同時也使未來研製控制蝗災新方法成為可能。

蝗蟲釋放4-乙烯基苯甲醚招來更多同類

據BBC(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教授團隊研究發現,讓蝗蟲聚集成群的可能是一種隱形的信息素。正是這種化學物質讓一種本來無害的昆蟲重新組合,使其成為瘟疫般的蝗災。

康樂團隊究了蝗蟲釋放的所有化合物,其中4-乙烯基苯甲醚引起特別注意。他們發現,這種臭味很強的分子吸引了其他蝗蟲,當蝗蟲聚集成群時,又會產生更多的臭味,從而召集更多的蝗蟲入群。

【糧食安全】中央倡「惜食」背後?夏糧小麥減收近千萬噸

【糧食安全】內地也趕絕大嘥鬼!全國人大擬立「惜食法」

【糧食安全】央視再提制止餐飲浪費:我國糧食處於「緊平衡」狀態

【糧食安全】官媒轟「大胃王吃播」浪費食物 直播平台:宣揚量大多吃可封號 

而在正常情況下,蝗蟲過著孤獨無趣的生活。它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乾旱的草原上。但偶爾也會聚集成群,形成蝗災。

有望據此研製出治蝗措施

該團隊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還提出了利用這一新發現有助研製的三種治蝗措施:

第一,通過設置信息素陷阱讓蝗蟲自投羅網而滅亡;

第二,通過基因改良工程,讓蝗蟲失去接收信息素的受體。如果讓沒有受體的蝗蟲進入蝗蟲群成功繁殖,那就不會發生蝗蟲聚群現象,但這一高科技方法難度更大;

第三,找到可以阻擾受體接收這種信息素的化學物質。這樣就會使蝗蟲的嗅覺失靈,無法聚群。

【蝗蟲災害】黃脊竹蝗入侵雲南普洱市 波及10萬畝地有蔓延趨勢

【糧食危機】11部門聯手遏制蝗蟲爆發成災 提出要「蟲口奪糧」

【蝗蟲災害】1隻,THX~大批蝗蟲進軍上海? 滬海關這樣闢謠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沃斯哈爾(Leslie Vosshall)女士則認為最後一個辦法最有希望。她表示,信息素的發現有助於找到化學解藥。果真如此,將有可能避免未來蝗災的發生。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未掌握任何有效治蝗手段。

責任編輯:尹航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