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 駐華美企高管花11萬搶機票 出盡百寶返回中國保業績
新冠疫情之下,各國實施相應的旅行限制,數以千計美國和其他外國企業駐中國的高管,因而滯留海外。有人出盡法寶申請新的簽證許可,以及不惜花1.5萬美元(約11.7萬港元)搶機票回上海復工,但也有部分放棄返回中國的打算。這給在華美企帶來營運上的挑戰,同時也引發中美關係緩衝器可能面臨失靈的憂慮。
駐華美企高管因疫情滯留海外 礙營運
由於美國和很多其他地區的新冠肺炎感染率仍遠高於中國,故中國還未表態何時放寬其旅行限制。《華爾街日報》引述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愷文(Ker Gibbs)表示,截至8月中旬,1,000多名常駐金融中心上海的美國商界人士滯留海外,其中不包括家屬。
中國歐盟商會估計,目前約有25萬常駐中國的外國專業人員仍留在國外。該商會上海分會7月的一項調查發現,56%的公司有員工未能返回中國,40%的受影響企業表示,這些員工的缺席影響了銷售。
長居上海的美國人Brian Tam經營品牌諮詢公司,已在中國與聯合利華公司等跨國客戶開展業務,但他自3月以來一直滯留在里斯本,隨着在上海的公寓租賃成本越來越高,Tam放棄了其上海公寓,認為「未來規劃不太可能是在中國了」。
據上海美國商會稱,理論上,外國居民可乘坐包機或少量仍在營運的定期航班返回中國,已有數百名美國商人設法返回。但這個過程非常複雜,只適用於擁有足夠資源和關係的大公司。
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部門在8月初放寬對想要返回中國的歐洲居民的規定,但美國人仍面臨錯綜複雜的程式,其中包括要獲得他們在中國所在地的區政府發出邀請函,要申請新簽證(最近中國駐休斯頓領館的關閉讓這一步驟變得更加複雜),然後再找到可搭乘的航班。
中國航班一票難求 中美緩衝器恐失靈
在上海經營工程諮詢公司的Phillip Branham,今年4月開始想辦法從夏威夷返回上海。他通過讓上海當地有關部門相信,他需要前往上海幫助美國客戶,推進將為中國帶來重大投資的工廠項目,設法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邀請函,「重要的不是他們能為你做什麼,而是你能為中國做什麼」。
而由於仍有大批海外華人及留學生希望盡快回國,返回中國的航班一票難求。經過連續數周的折騰及多次購票又取消,Branham最終花費約1.5萬美元(約11.7萬港元),才能用自己的百萬英里會員身份,在聯合航空從三藩市起飛的一架航班上獲得一個候補座位,在上海居家隔離兩周後,目前已經復工。
從傳統來看,美國商界扮演着中美雙方衝突的緩衝器角色。美國商界領袖稱,公共衛生問題造成的旅行活動中斷不僅對商業有影響,也關乎地緣政治。季愷文表示,駐中國的美國商界人士顯著減少,將影響上述角色的發揮,若美企在華足跡出現永久性萎縮,美國將失去影響力並在經濟上蒙受損失。
季愷文表示,如果無法在9月新學年開始時返回中國,很多美國家庭可能永久放棄中國。而中美繼續在貿易、技術和全球影響力等問題上互相攻擊,可能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時間緊迫。地方政府和中國人民總是在說美國商界對中國產生的積極影響。沒人想失去它。」
【中美金融戰】蓬佩奧籲全球交易所收緊上市規則 防範中國企業會計欺詐
【中美貿易戰】去中國化?中美企業合資開發「外骨骼」 美當局叫停
【中美角力】美國確診數字居高不下 中國報復性消費成美企避風港
【中美角力】特朗普不啟第二階段中美貿易談判 美企「晴天霹靂」
【中美角力】美國會報告:美企在華擴張 或威脅美國技術領先地位
責任編輯:馬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