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前身是漁村 4個數據看懂40年變化(多圖)

社會熱點 20:27 2020/08/26

分享:

分享:

40年前、即1980年的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這些年來,經濟特區发揮了「窗口」作用,積累了許多發展成就、經驗和啟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深圳。在中國,很少有城市像深圳一樣,在短短幾十年間,從一個漁村變成國際都市。

80年代深圳員工工作場景(網上圖片)

1987年4月,位於蛇口招商路北的招商銀行正式開業(網上圖片)

4個數據 看深圳幾十年變化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第一批建設者從內地各地湧入深圳。當時,路面到處塵土飛揚,深圳就像一個大工地。

綜合媒體報道,從人口來看,深圳從1980年起常住人口約33萬,到了2019年,常住人口是1,343.88萬。

在GDP方面,1980年,深圳GDP僅為2.7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達26,927億元,人均GDP突破20萬元。短短40年間,深圳特區GDP增長近10,000倍。

在薪資方面,1980年,深圳人均工資約979元。據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佈的《深圳市2019年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深圳2019年薪資月均稅前達7,361元。

在住房方面,深圳市住建局2019年表示,不再公布匯總後的成交金額及均價信息。而深圳市房地產信息平台最後一次更新停留在2019年4月24日,一手樓的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52,104元。

拋開數據不談,從具體地區來看,據中新社報道,40年間,深圳最先发展起來的是羅湖,之後是福田,再逐漸向西一路发展到南山。

1.羅湖

羅湖區是深圳經濟特區最早開发的城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羅湖以國貿大廈和地王大廈打造了深圳高度;以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中國第一期貨市場、中國第一家地方商業銀行,推動了深圳快速崛起。

1989年的羅湖(中新社資料圖片)

2.華強北

華強北商業區位於深圳市福田區,前身是生產電子、通訊、電器產品為主的工業區域,隨著經濟发展,華強北逐漸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子市場,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

華強北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網上圖片)

3.「孺子牛」雕像

在深圳市委大院門前,有一座 「孺子牛」雕塑,也有人稱它為「開荒牛」。這頭牛給人竭盡全力的負重感,牛身後拉起了一堆腐朽樹根。在深圳人眼里,「孺子牛」代表著深圳精神。

孺子牛雕像(網上圖片)

責任編輯:尹航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