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全球CEO離職背後 內媒揭張一鳴或失去TikTok控制權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08/28 09:46

最後更新: 2020/08/28 09:46

分享:

分享:

TikTok全球CEO梅耶爾(Kevin Mayer)上任僅3個月就突然宣布辭職,投下震撼彈。內媒更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梅耶爾離職背後,TikTok母企字節跳動創辦人兼CEO張一鳴在董事會恐更孤立無助,或失去TikTok控制權。

《新浪科技》報道,字節跳動正面對內憂外患,此前遭遇美國政府強勢封殺,逼迫出售TikTok美國業務,前景難言樂觀。如今後方大本營又突然起火,董事會內部不斷顯現裂痕,「張一鳴似乎正在內外施壓下,逐漸失去對TikTok的控制權」。

【封殺tiktok】張一鳴:正制定解決全球問題的方案

【中美角力】TikTok正式就禁令起訴美國政府 「我們別無選擇」

內媒引述消息人士報道,TikTok母企字節跳動創辦人兼CEO張一鳴似乎正在內外施壓下,逐漸失去對TikTok的控制權。

冀帶領TikTok度過難關

報道引述一位了解字節跳動高層的內幕人士透露,剛請辭的TikTok全球CEO梅耶爾,原本是字節跳動的美國機構投資者引薦給張一鳴的。當時TikTok正面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張一鳴迫切希望找到一位在美國有知名度的職業經理人,充當公司對外代言人,與美國政府打交道,幫助TikTok度過難關。

梅耶爾在迪士尼內部有「巴斯光年」之稱,作風強硬又兼具冒險精神,一度還被視為迪士尼CEO的接班人。在迪士尼效力20多年間,輔助迪士尼CEO完成四大收購案,打造出「內容為王」的迪士尼娛樂帝國。此外,梅耶爾在資本領域和政府關係都長袖善舞,人脈甚廣,善於搞定難題。

是否分拆全球業務現分歧

但梅耶爾並未能完成張一鳴交給他的使命,挽救TikTok美國被迫出售的命運。而張一鳴面對的壓力不僅來自美國政府,還有三心二意的美國投資者。該名內幕人士透露,作為美國資本帶來的美國高管,梅耶爾在董事會紛爭中,堅定站在美國資本一邊,讓張一鳴更孤立無助。

報道指,在最關鍵的過去兩個月,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封殺意圖逐漸明朗,梅耶爾不再公開駁斥美國對TikTok的「莫須有」指責,開始建議分拆字節跳動的全球業務,並且和美國投資者背着張一鳴策劃,希望由自己來主導分拆之後的全球業務。

梅耶爾贊成跟美國政府和解,可拆分TikTok美國甚至全球業務,以避免TikTok被封禁。但張一鳴想盡量探索有否機會保持全球業務的完整性。知情人士稱,梅耶爾認為盡快滿足美國政府的要求以避免制裁,對TikTok最為有利。

報道指,梅耶爾贊成可拆分TikTok美國甚至全球業務,以避免TikTok被封禁。但張一鳴想盡量探索有否機會保持全球業務的完整性。

來自美國投資者的施壓

拋棄張一鳴的,還有字節跳動的美國投資者。報道援引公開資料顯示,字節跳動的海外資本包括SIG、老虎基金、GA(泛大西洋資本)、紅杉資本等。據透露,這些董事會成員和優先股的股東均擁有否決權,而且字節跳動的債權人也有權否決公司的重大事項。「如果張一鳴和管理團隊的決策損害股東利益,股東可以召集董事會罷免張一鳴,甚至提起訴訟。」

「在遭受美國政府打壓的時候,這些老牌基金顯然考慮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利益。」報道指,他們開始集體施壓張一鳴為TikTok業務引入戰略投資者,甚至出售TikTok美國的控股股權,但遭張一鳴堅決抵制,雙方甚至出現過激烈紛爭。據知情人士透露,在這一系列內部施壓中,梅耶爾都站在美國資本的一邊。

報道最後總結,梅耶爾的突然離職,更像是資本對張一鳴的又一次施壓。TikTok美國業務,在美國政府的赤裸封殺下,是肯定要出售的;而現在張一鳴的更大挑戰,則是如何保護越來越危險的TikTok全球業務。

【中美角力】新華社:TikTok勝訴機會不大 有三大原因

【封殺TikTok】路透:字節跳動投資者研持股融資收購TikTok

【中美角力】趙立堅批美政客患「逢中必反症」 圖置TikTok於死地

【中美角力】TikTok為何在輿論看淡勝算下  還要起訴特朗普政府?

美國或向中國扣起TikTok賣盤錢「未試過不代表不能」

【中美角力】特朗普TikTok對手Triller開戶 發片自稱科技專家

樂玉成斥美打壓TikTok吃相難看 是明火執仗搶劫

【中美角力】特朗普令TikTok母企:90天撤出並銷毁用戶資料

責任編輯:馬佩君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 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