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悄然更名    消弭閉關鎖國爭議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09/01 09:04

最後更新: 2020/09/01 09:04

分享:

分享:

北戴河會議之後是政策高峰期,特別在今年百年變局時刻,頻密釋放政策訊號備受關注。上周中南海召開的一場重要座談會,通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多位經濟社會智囊之口,除了描繪「十四五」規劃諸項要點,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是將此前「內循環」格局更名為「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暗駁外界「閉關鎖國論」的爭議。

更名「國民經濟循環」

「新發展格局」是今年新冠疫情之後,中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做出的重大研判,但提出三個月內,已經過幾次細微調整。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首次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7月2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進一步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直至今次座談會,再次微調用詞,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從「雙循環」到「內循環」,是為明確以內循環為主的指導方向,令地方官員及企業更加清晰領悟未來工作要以內為主、內外聯動的主次關係。但再更名「國民經濟循環」,其中原因,從近日參加座談會的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的表態可窺一二。

他說,「目前很多人就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就是新形勢下的閉關鎖國,這種理解是嚴重錯誤的」,「還有一些人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簡單地解決我們目前遇到的外需不足的問題,要通過出口轉內銷等方式來實現,因此雙循環就是我們在國際產業鏈上要脫鈎。這個說法也是十分錯誤的」,要「防止一些人利用雙循環這個新理論來宣揚他們的一些偏激的、落後的思想」。

事實上,「雙循環」提出之後,外界即有許多討論,認為是中國應對外部壓力的「閉關鎖國」之舉,甚至質疑有回到自力更生的計劃經濟時代的趨勢。官方媒體及經濟學家紛紛解畫闢謠,習近期講話也稱,「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智囊劉元春解畫  反駁兩點

更名「國民經濟循環格局」實際是在回應外界質疑,從劉元春的解畫內容來看,主要是兩點反駁︰第一,是明確當局提出「內循環」的動機,是根據國內經濟需求應運而生,並非因外部需求萎縮所採取的戰略轉向,是中國主動為之而非被迫選擇,這是對內澄清。第二,是明確「內循環」的目的,是為了做好自己的事之後,更好地參與國際循環互動,而不是為了與國際產業鏈脫鉤,這是對外澄清。

簡而言之,中國現今選擇的新發展格局,實質上是要建立一種以內部需求優先、並在國際經濟體系中要掌握主動選擇權而不可受制於人的經濟格局。在中國漫長的經濟發展史上,一些領域曾有過類似的循環格局,典型如瓷器、茶葉、絲綢,首先是基於中國物產所長形成領先世界的技術生產,在滿足國內市場之後,亦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文明標籤參與至國際貿易,由此可見,內循環確非短時間內的新興概念,而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時,就已具此構想了。

【內循環】習智囊劉元春:說內循環鎖國十分錯誤

王毅訪歐談內循環經濟:中國對外開放大門會愈開愈大

【內循環經濟】習開啟內循環3鑰匙曝光:科技、改革與開放 

【PMI解讀】內需變主引擎 加碼「內循環」是撐經濟王道

本報駐京記者 潘攀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