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禁令】美國今天與華為脫鉤 歐洲因一件事不緊跟分手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9/15 16:25

最後更新: 2020/09/15 16:25

分享:

分享:

【華為禁令】美國明天與華為脫鉤 歐洲因一件事不緊跟分手

美國政府對華為禁令今天(15日)生效,以圖切斷華為的芯片(又稱晶片)供應源,外界視這張禁令為美國正式與華為脫鉤。有機構分析指出,美國用「焦土策略」的手段封殺效果難料,原因是各國、包括歐洲可能採折衷式的中間路線,維護自身利益,未必緊跟特朗普政府的路綫。

根據美國政府15日生效的升級版禁令,為防止廠商向華為出售美國製零件、或使用美國軟體與技術設計的芯片,廠商如向華為供貨,須先取得美方許可證。

結合美國已祭出針對華為5G技術的封殺措施,再加上15日生效的關鍵元件、特別是半導體禁令,15日可以說是美國徹底與華為脫鉤的「分手日」。

【中美角力】習指中國關鍵技術受制於人  提「六把鑰匙」抗圍堵

【中美角力】要實現更多0到1突破!習在科學家大會講話全文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指出,相較美國對華為及整體中國企業採取公然敵對的態度,歐洲除英國外,態度大多曖昧不明。歐洲聯盟(EU)今年1月同意在未來5G網路方面減少對中國設備的依賴,但各國政府對於這件事付諸行動的急迫性看法分歧。

歐洲許多國家 仍在履行與華為的合約

例如,捷克和波蘭等國呼應美國阻止華為進入市場的作法,德國和西班牙則尚未明確立場。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8月底接見中國外長王毅後表示,法國不會在5G電信網路中排除華為,但基於資安因素,會偏好歐洲的電信供應商。法國國家資訊系統安全局(ANSSI)7月時表明,法國不會禁用華為設備,但採購華為技術的法國電信營運商僅能取得8年的許可效期。

【華為禁令】備戰915禁令  華為專機赴台「護送」芯片回大陸

【華為禁令】手機用28納米芯片就夠 華為根本不會斷芯?

歐洲或因一個關鍵,未緊跟特朗普政府的步伐一刀切封殺華為--歐洲電信業者自4G網路開始,都高度倚賴華為。

市場顧問機構Strand Consulting日前公布的預估就指出,除斯洛伐克外,華為對所有歐盟國家都有還在履行的電信設備合約,這代表日後歐洲國家若完全與華為分手,恐將蒙受重大損失。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政策研究員歐特爾(Janka Oertel)指出,美國的舉措「對於(華為)所有客戶具有重大意涵,包括歐洲,尤其是德國的5G科技領域」。

但如今這些電信供應商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一是與華為維持未來5G網路的合約。

二是棄用華為,選擇另一個較安全,且不會對其供應鏈構成相同風險的廠商。

但美國封殺華為可能造成歐洲5G部署延後及衍生額外成本,甚至可能讓歐盟在運行新網路設備上落後給別的經濟對手。

【華為禁令】備戰915禁令  華為專機赴台「護送」芯片回大陸

【華為禁令】特朗普棒打華為 日韓台躺槍損失2000億元

外交界刊物《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指出,美國帶頭封殺後,英國政府也改弦更張,從原本「經新的安全檢視程序後,允許華為以高風險供應商身分參與5G建置」,改為「電信業者今年底前停止向華為購買新的5G設備,並在2027年底前從電信網路中移除華為設備」。

另像澳洲、加拿大等「五眼聯盟」成員也加入封殺華為行列。

一些國家會基於自己利益 走中間路綫

「外交家」分析,美國此舉已破壞華為在海外市場的未來發展,不過美方制約中國發展、出口5G技術,未來的效果仍有變數。

【華為芯片】余承東:美禁令對華為是災難 但還能再堅持一段時間

華為開發者大會料推鴻蒙2.0 「達Android 8成」足夠嗎

許多國家不太可能會在5G解決方案方面,承諾採用一個完全不摻雜任何中國技術的「可信賴的供應商」產業聚落,多數國家可能會選擇走上中間路線。

中央社分析指出,美國抵制中國科技的行動若持續陷於意識形態之爭,將面臨成敗參半的窘境。當華府愈是使用「武器化的相互依存」方式來強迫選擇,想達成封殺華為的效果將愈被削弱。強制5G與中國技術脫鉤的「焦土政策」對多數民主國家而言,也不太可能是未來網路世界的安全作法。

中國發布民企500強榜單 華為連續5年登榜首

【華為開發者大會】鴻蒙手機明年登場 應對美國全面圍堵

根據美國政府15日生效的升級版禁令,為防止廠商向華為出售美國製零件、或使用美國軟體與技術設計的芯片,廠商如向華為供貨,須先取得美方許可證。這項禁令預計在美國時間9月15日生效。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訂閱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