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非發展中國家」德國對華關係從拍檔變對手

國情動向 19:28 2020/09/18

分享:

分享:

【中歐關係】「中國已非發展中國家」德國對華關係從拍檔變對手

中美角力愈發激烈,歐洲有意另起爐灶成為第三極。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對中國態度亦發生微妙轉變。中國科技冒起,加上疫情加快重塑全球格局,德國與中國關係正從原來的生意拍檔,逐漸演變成競爭對手。有德國企業更形容,中國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像德國一樣有一流的製造業的國家,是德國的對手。

西方發達國家之中,德國與中國貿易關係比較特殊。德國多年來為中國提供精密機器,幫助中國經濟建設;中國市場和資金,則協助了德國在環球金融危機後迅速復甦。

德國對華貿易逆差佔貿易總額比例,亦比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少得多。2018年德國對華出口額1,105億美元,入口額1,268億美元,逆差只有163億美元,佔貿易總額不到7%。相比之下,英國、法國、美國比例分別為39%、41%及65%。

中德做生意 對德國利好不如從前

不過,對德國而言,與中國經濟合作的功效看來已不如從前。《華爾街日報》報道,德國今年經濟預料大幅收縮5.8%至7.1%,而中國相信仍有2.5%增長;德國7月出口雖按月好轉,但仍比去年同期減少11%,中國出口卻連續兩個月超過去年同期。

德國學者與商界認為,中德經濟走勢背馳,當中有中國產業戰略鼓勵發展精密機器,蠶食了德國過去沒有對手的市場因素。中國控制住國內疫情並刺激經濟下,中國出口商現時亦比外國同行更有條件去拓展市場。

中歐人權交鋒 習近平:中方不接受人權「教師爺」

中企打贏西門子 奪葡國地鐵合同

德國隧道挖掘機器廠商Herrenknecht過去參與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建設,收入在2000至2015年間勁升近7倍,但公司年銷售額在過去4年卻平均下跌5%。中企北方重工與美國The Robbins Company近年合併後,隧道挖掘機已不再需要進口。Herrenknecht表示,中國進步速度令歐洲感到意外,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變得前所未有般具競爭力,產品價格低得奇。

中國製造業發展過去都依靠德國機器人、重型汽車等設備,但如今中國企業已在供應法國的風力發電機、挪威的巴士、波蘭的電網設備。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地鐵最近亦與中國公司簽約,由中企負責開挖3條隧道。中車唐山機車公司去年更打敗德國西門子,獲得葡萄牙波圖地鐵車卡合同,成為中企在歐盟建造鐵路車卡首例。

歐盟預告訂立馬格尼茨基法 謀制裁中國

德機械業界:中國已非發展中國家

德國液壓機器生產商HAWE Hydraulik SE主席Karl Haeusgen表示,中國在先進製造業的關鍵領域,包括基建施工設備當中,已經追上德國企業,公司也遇到更多來自中國的競爭。他直言:「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完全不是。中國是個既定、一流的製造業國家。」(China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not at all. It's an established, top-notch manufacturing country.)

德國工業機械商會VDM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Association數據顯示,2008至2018年間,德國在全球工業機械貿易所佔比例,由19.2%降至16.1%;中國同期比例則由8.5%增至13.5%。VDMA高層認為,中國變成第一只是時間問題。

德國也宣佈「印太戰略」 中歐關係臨大考

中德關係生變 價值矛盾勢更凸出

中德經濟關係由拍檔變成對手,德國對中國政策看來也在發生微妙轉變。德國早前首次公佈印太地區政策,雖然並非要與美國圍堵中國,但表示要加強德國與印太多國關係,確保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令各國不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中德歐領導人本周視像峰會,德國總理默克爾亦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德國前防長)、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一道,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大談人權問題。馮德萊恩其後在歐盟年度咨文中,更提出歐盟要制定「馬格尼茨基法案」制裁中國,並稱中國為競爭對手。

隨住默克爾總理任期明年結束不再尋求連任,德國以至整個歐盟的對華政策,難保不會進一步生變。中德關係多年來合作大於競爭格局,就算最終整體不變,意識形態衝突相信亦會變得凸出。

中國意外的英國「盟友」 中英不脫鉤或只靠約翰遜一個

美國猛打華為 歐洲5G大計「陷煉獄」

王毅訪歐欲阻歐美聯手抗華 惟成效待觀察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訂閱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連兆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