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保證出兵可阻大陸武統台灣?美專家:已錯了3次

國情動向 20:36 2020/09/24

分享:

分享:

美國保證出兵可阻大陸武統台灣?美專家:已錯了3次

兩岸關係隨中美關係緊張加劇。解放軍加緊台海實戰化演練,北京表明台獨是死路一條,任何外國支持都注定失敗。美國近期則有聲音主張華府調整戰略,明確表示美國會在兩岸軍事衝突中出兵協助台灣,以此阻嚇大陸武統台灣。但亦有美國專家持反對意見,並認為美國政府過去嘗試以武力威嚇迫北京改變戰略,已至少失敗過3次。

華盛頓1979年與北京建交至今,雖然與台北保留了一定關係,但在美台軍事同盟是否存在問題上的政策一直是「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美國不表明兩岸一旦爆發軍事衝突,美軍必會支援台灣,同時也不說不會出兵。

美國戰略模糊旨在阻止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威懾大陸之餘,亦期望令台灣島內分裂勢力三思而後行。此舉更給予美國自身更大戰略回旋空間,避免捲入代價高昂的不必要戰爭。

解放軍5款19機越台海中線 一細節揭還旨在招呼美軍

前官員倡美國表明 美軍必定協防台灣

不過,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意欲日益強勁,華府近期亦大打台灣牌,試探北京底線,加上美方認為,北京展示力量的意願不斷增強,美國遂有專家主張,放棄戰略模糊政策。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哈斯(Richard Haass)9月初撰文,提出美國將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表明一旦大陸攻台,美軍必定出手馳援台灣。哈斯認為,大陸軍力持續增加,美國戰略模糊已經無法產生威懾,只有戰略清晰才可阻嚇大陸武統台灣。

哈斯的觀點近日在美國政界和學界都引發議論,既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反對聲音。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組織」(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中國計劃高級分析員庫拉茨基(Gregory Kulacki)形容,哈斯的建議很糟糕。

胡錫進促美台停勾連 否則解放軍行動必大幅升級

美國軍事威嚇中國 過去至少3次失敗

庫拉茨基指出,美國軍事威脅中國並不奏效,歷史表明這並非明智的策略。他提及,美國往屆總統過去嘗試以武力阻嚇中國採取行動,至少3次失敗告終:

「杜魯門總統相信美國威脅動武,包括使用核武,可以阻止中國介入韓戰。他錯了。艾森豪威爾總統相信美國威脅動武,包括使用核武,可以令中國退出韓戰,以及停止炮擊金門和馬祖。他錯了兩次。」

庫拉茨基接着說,美國接下來兩名總統,甘迺迪與詹森對抗中國在東南亞的軍事介入,選擇升級武力,結果不但延長了越戰,而且還沒有改變結果;尼克遜上任後,則終於承認了前任不願承認的事情,與中國對話比脅迫中國更能夠處理問題。

庫拉茨基指出,1949年以來,台灣始終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尼克遜與中國接觸後,迅速發現台灣是北京不可談判的主權問題。中美經過7年談判,終在卡特任內實現關係正常化,美國同意承認台灣屬中國一部分,並不支持台灣獨立。

汪洋:台獨是絕路 挾洋自重給台帶來不可承受風險

北京確信若有美台同盟 和平即不可能

卡特同時還滿足了3項前提:切斷與台外交關係、廢除美台防務條約,以及從台島及台灣海峽撤走一切美軍基地和部隊。庫拉茨基稱,北京視這些條件為美國會信守承諾的證據,而第3項最常遭美方遺忘。

中美建交談判期間,美方也一度要求北京承諾不對台動武,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明確表示,中方絕不答應。鄧小平當年向白宮國安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ew Brzezinski)稱,這事關中國主權,是中國內部事務,美方可以提出看法,但不可以以此作為前提。

中美建交後,鄧小平亦告訴卡特,如果台灣當局拒絕與北京談,武統就有可能發生。鄧小平還警告美方:請不要製造一種情況,讓台灣當局覺得沒有甚麼可怕的。

庫拉茨基稱,中國現時領導層對台灣的看法,與鄧小平當年一樣,相信台灣只要覺得受到美國軍事保護,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就變得不可能。他因此認為,戰略清晰不會成功實現美國目標,美國與其徒勞地嘗試阻嚇大陸武統台灣,不如積極尋求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辦法。

台媒:台軍2戰機升空 遭解放軍6機包圍(有片)

美海軍前副部長:11月3日是大陸攻台最好時機

美國擬對台軍售7種武器 包括巡航導彈無人機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訂閱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連兆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