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長樓繼偉稱5G技術不成熟 營運成本極高恐礙內循環
5G是中美科技戰關鍵戰場之一,亦是中國內循環經濟著力點。中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早前談論「國內大循環」的幾個堵塞點,當中提及現有5G技術很不成熟,數千億級投資佈下、營運成本極高,卻找不到應用場景。
樓繼偉早前出席中國經濟50人論壇研討會,發言講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是符合客觀規律。而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於規則的對外開放和依法治國,應當是要點。
雙循環產業鏈佈局 政府不宜插手
他提醒,既然是客觀規律,政府有意按雙循環改善產業鏈佈局是做不到的,競相動用公共資金搶佔技術新高地,亦是做不好的,會得不償失,還會引起國內外的誤解,需要的是真正學習理解要義和改革開放措施的落地、落實。
他又指出,加大改革開放及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全可以支撐國內外雙循環,重要的是解決好制約雙循環的堵點。第一,堅定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是制度性變革,但常常看到的是行政手段調整。
第二,堅定地推進依法治國。樓繼偉表示,中國一度過多依賴外需的原因之一,是國內法治環境不佳、對產權保護不足、信用社會還未建立起來。而今次疫情,一些面向外需的企業不得不轉向內銷,就感到貨款回收難、產品仿冒維權難。此外,基層為完成任務,先拆先關不談補償,法不溯及既往觀念淡漠。
他說,沒有良好的法治環境、信用環境,國內大循環就會受到堵塞。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是依法治國,大量的任務應當真正的落實。
基礎設施有些方面過度超前
第三,樓繼偉認為要降低基礎設施和準公共設施的用戶成本。他指出,基礎設施有些方面過度超前,抬高用戶成本或不可持續的公共部門債務。他舉例,目前中央提出「新基建」包括發展5G,但現有5G技術很不成熟,數千億級投資已經佈下,運營成本極高,卻找不到應用場景,今後消化成本是難題。若成本不能逐步降下,會是國內大循環的堵塞點。
他強調,互聯網平台雖是私人部門運作,但有準公共性,壟斷帶來高用戶成本甚至市場進入障礙,兩方面都要有所控制。
【中美5G角力】中國晶片自力更生目標:2025自給率升逾倍至70%
據工信部稱,內地已經建成超過48萬個5G基站,5G網上終端連接數超過1億。
責任編輯:林佩怡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