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戰】華為投資17中國科企增強供應鏈 分析:沒其他好選擇
身處中美科技戰風口浪尖的華為,過去1年多加大投資中國科技企業,旗下哈勃科技投資已投資17間相關企業,冀借此強化供應鏈。不過,哈勃所投資的公司規模大多較細,在美國禁令之下,供應鏈缺口問題仍難解。
華為去年4月成立哈勃科技投資以來,已投資17間芯片相關公司,包括思瑞浦(3Peak)、東微半導體、好達電子、縱慧芯光等。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日前明言,由於受到各種打壓,建立哈勃投資是對供應鏈策略投資,「華為畢竟是一家公司,我們不是一個產業鏈,所以會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產業鏈成熟和穩定」。
其中,縱慧芯光等幾間公司已打入華為的供應鏈。該公司生產的傳感器被用於支持鏡頭的人臉識別技術,有投資者稱其傳感器被用於華為多款手機。
多數公司規模小 未必具全球競爭力
然而,華為支持的許多企業仍在發展初期。路透社引述研究公司EqualOcean追蹤中國芯片產業的Ivan Platonov稱,這些公司多數規模很小,在自身細分市場較為擅長,但不一定具備全球競爭力。例如好達電子生產無線通訊的RF濾波器,不能與5G手機兼容。生產用於無線網絡基站的模擬數字轉換器(ADC)的思瑞浦,招股書顯示其去年營收只有3億人民幣。ADC市場是美國業者的天下。
【華為禁令】麒麟芯片庫存不似預期 華為摺機或延後上市(組圖)
報道指出,這些投資行動未來或能夠幫助華為,但分析師指出,至今對解決供應鏈缺口問題成效甚微。事實上,美國對華為禁令,打擊其芯片供應,窒礙手機事業,最終並可能威脅核心網絡業務。
有中國芯片投資人士稱,「這將需要很長時間」,但華為沒有什麼其他的好選擇,所以轉向外部投資。華為拒評論哈勃業務。
此外,哈勃的投資還包括華為核心電訊業務以外,在芯片、原材料及電池科技企業的投資,展示其瞄準自動駕車貪域。哈勃上月亦完成對開源中國的一項投資。同時,面對美國圍堵政策,近期投資反映華為策略調整,加快交易頻率,重新聚焦國內企業,而非外國公司。
責任編輯:林佩怡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