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美國澳洲就算聯手拓稀土  也難破中國壟斷

經濟脈搏 20:57 2020/10/07

分享:

分享:

【中美科技戰】美國澳洲就算聯手拓稀土  也難破中國壟斷

中美科技戰白熱化,中國會否以收緊稀土出口作武器,以反擊美國制裁令,引外界關注。美方早已洞悉中國這一重量級報復措施,近期接連出手欲拓寬稀土供應源,以防中國一旦發起稀土戰,仍可保美國科技產業鏈不中斷。當中,美國早前宣布與澳洲企業展開稀土合作,但此舉能否抗衡中國稀土領域的壟斷地位,卻又似乎難以樂觀。

澳洲的大型稀土企業萊納斯(Lynas)早前宣布,接受美國國防部的資金援助,將在美國建設生產工廠。這一舉動反映,美國已從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正在加速稀土採購網與中國脫鉤。

【中美科技戰】防美科技被中國點死穴 特朗普急令拓稀土

【中美科技戰】沒了中國造不出電動車?美稀土依賴症沉痾難治

萊納斯首席執行官(CEO)阿曼達·拉卡茲(Amanda Lacaze)在7月27日的聲明表示,「對於和美國國防部締結協議感到高興。重稀土是生產高性能磁鐵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萊納斯在這方面有資源、知識產權和業績」。

澳洲Lynas接受美資助  助美拓稀土供應源

據了解,萊納斯將與美國藍線公司(Blue Line)一起,在德克薩斯州建設用於高性能磁鐵的鏑等重稀土類的生產工廠。

日經中文網引述熟悉稀土市場的日本三菱UFJ研究諮詢公司主任研究員清水孝太郎表示,「能在中國之外建設重稀土類的生產工廠,(對美國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中美科技戰】美向中國出口導彈原料石墨 在國會引爭論

【中美科技戰】路透:中國擬對Google發起反壟斷調查 傳由華為提議

稀土是17種元素的總稱,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是許多高科技產品、甚至軍備生產的必不可缺原材料;但目前全球稀土供應,中國幾乎處於壟斷地位。

有分析認為,鏑等重稀土類尤其依賴中國,中國的市佔率達到9成。這是因為在分離和精煉技術與生產成本上,中國的競爭力超群。

正因如此,一些國家過去也曾試拓稀土,企圖打破中國壟斷地位,但成功例子寥寥。清水舉例,過去在法國推進了重稀土類的生產計劃,但由於成本問題等,實際上遭遇挫折。

稀土如「為了吃塊肉就買頭牛」 成本極高

高性能磁鐵是引擎生產的重要原材料,美軍戰鬥機不可缺少這種物質。美國考慮到安全保障,希望在自己的稀土供應鏈裏排除中國。

【中美科技戰】WeChat禁令被法官叫停 美國商務部將提反對

【中美科技戰】美周日起禁下載TikTok及WeChat 中方稱將採取必要措施

點擊圖片放大
+3
+2

而萊納斯7月27日宣佈獲得美國國防部資金援助僅2天後,美國與澳洲在華盛頓舉行了外長與防長2+2會談。

不過,在市場上很多觀點認為,在稀土上排除中國沒有那麼簡單。

和在中國開採的礦石相比,萊納斯旗下礦山的藏量較少。日本專業商社Sam Wood副社長川崎豐表示,採購和生產成本增加,因此並不化算。

中國在稀土開採和生產  成本上有絕對優勢

在市場上,人們往往把礦石中含量極少的重稀土,比喻為「為了吃塊肉就買頭牛」。從7月的現貨(即時合約)價格來看,輕稀土類的金屬釹為每公斤55.2美元左右,金屬鏑則以344.4美元左右這一6倍以上的高價交易。

隨著供給來源增加,將來重稀土類的行情有可能面臨下行壓力,但生産能否走上軌道並不明朗。美澳的動向正受到關注。

【中美科技戰】中國拓9大根部技術 抗美國圍堵(組圖)

【中美科技戰】字節跳動入稟美國法院 阻TikTok禁令生效

【知識庫:稀土是什麼?】

1. 稀土的定義

- 17種化學元素的統稱,包括鑭(Lanthanum)、鈰(Cerium)、鐠(Praseodymium)、釹(Neodymium)、鉕(Promethium)等

- 各元素的分佈十分分散,少有可大規模開採的礦源

2. 稀土的重要性

- 稀土被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手機生產、電腦及互聯網設備和農業等行業很重要

- 科學家近年每6項發明中,就有1項與稀土有關,更有「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稀土是工業的維他命」一說

3.中國稀土供應量

資料顯示,中國的稀土蘊藏量佔全球37%,產量佔全球80%;中國也是美國最大稀土來源地,78%稀土皆由中國入口,次之愛沙尼亞比率僅6%,第三位的法國比率更只有4%,顯示美國極度依重從中國進口稀土。

沃爾瑪為何投資TikTok?中美科技戰反釀合作

華為高層談科技脫鉤:一個世界兩套系統是可能的

【中美科技戰】WeChat禁令被法官叫停 美國商務部將提反對

【中國經濟新佈局】科技尖刀戰略 輸不起的大國戰爭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訂閱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