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月進出口兩旺 第四季仍面疫情回潮外需走弱風險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10/13 19:58

最後更新: 2020/10/13 19:58

分享:

分享:

海外需求進一步恢復,在防疫物資及電子產品等「宅經濟」商品出口帶動下,中國9月美元計出口按年增9.9%,增速創一年半高。內需進一步好轉,9月進口大幅勝預期,美元計進口按年增13.2%,創下年內最高水平,並結束此前連續兩個月的負增長。

分析料外貿企穩向好勢頭將繼續鞏固,不過,海外疫情反復,秋冬季仍面臨疫情回潮而外需走弱風險,出口可持續性仍待觀察。

中國海關總署今日公布中國9月及第三季外貿數據:

以美元計,中國9月出口按年增9.9%,略低於市場預期的增10%,前值 9.5%。

以美元計,中國9月進口按年增13.2%,顯著高於市場預期的微增0.3%,前值 -2.1%。

中國9月貿易順差370億美元,前值 589.3億美元。

從前三季看,以美元計,出口按年累計下降0.8%,進口下降3.1%,貿易順差3,260.5億美元。

以人民幣計,中國9月出口按年增8.7%,遜於市場預期的增10.5%,前值 11.6%。

以人民幣計,中國9月進口按年增11.6%,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增1%,前值 -0.5%。

中國9月貿易順差2576.8億人民幣,前值 4165.9億人民幣。

前三季,人幣計,出口按年增長1.8%;進口按年下降0.6%。

防疫物資和「宅經濟」拉動出口增長

海關總署表示,中國出口從4月份開始,連續6個月正增長的主要支撐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是防疫物資拉動出口增長2.2個百分點,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藥品合計1.04萬億元,增長36.5%。
  • 二是「宅經濟」商品拉動出口增長1.1個百分點。中國消費類電子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優勢明顯,合計出口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電等「宅經濟」商品8808億元,增長17.8%。
  • 三是國內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出口訂單的增加。

海關總署發言人李魁文並表示,中國進出口逐季回穩向好,二、三季度按月增加值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按月增速均達兩位數,9月單月以人民幣計價進出口、進口值均創歷史新高。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指出,外貿整體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在全球需求萎縮、全球防疫與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中國外貿逐月改善,展現出口的韌性。

他預計,中國四季度外貿增速略趨緩,但有望保持較高景氣度。主要是外貿韌性足,國內工業產能基本恢復疫情前水平;受季節因素影響,四季度全球進入傳統需求「旺季」;全球對抗疫物資、電子產品、家電等商品需求仍較強,有利於中國出口;同時,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經濟活動基本恢復常態,加之託底內需政策效果釋放,國內需求擴張步伐加快。

但他指,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個月歐美疫情反彈明顯,歐美主要經濟體公佈的製造業PMI指數、零售消費、就業及消費者信心等指標趨緩,美國大選、英國硬脫歐及地緣局勢等不確定性,可能拖累四季度消費者與投資者支出。

海關總署也提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海關稱,要深入推進貿易便利化,培育外貿新動能,促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

第三季出口支撐GDP增速 機構料回升至5.2%

此外,下周一(19日)國家統計局將公布中國第三季經濟數據,隨第三季進出口數據好轉,預計第三季GDP增速將進一步回升,全年累計增速轉正。中國首季GDP為按年下降6.8%,第二季GDP按年增長達3.2%。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第三季出口繼續超預期是2020年經濟最大亮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揮中國供給優勢,將對GDP增速構成明顯支撐。上季經濟供給、需求確定性修復,但也存在結構分化,地產投資、淨出口支撐較強,基建投資相對偏弱,製造業投資、消費數據加速改善,預計上季GDP實際增速5.5%。

中國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隨着疫情影響的減輕,中國上季服務業生產指數按年繼續回升。在服務業中,股票市場成交活躍或帶動三季度金融業GDP按年顯著上升。加之第三季工業生產繼續加快,預計GDP按年或進一步回升至5.2%。

責任編輯:蒯宇澄

【中國經濟】李克強: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仍需艱苦努力

【中國經濟】人行行長易綱:保持幣值穩定 守護老百姓「錢袋子」

【國慶中秋】黃金周旺丁不旺財啟示:經濟真復蘇路還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