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業】賣魚都轉行賣芯片 發改委警示風險有玄機
▲ 【芯片產業】賣魚都轉行賣芯片,發改委警示風險有玄機。
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美方把槍頭對準中國芯片(又稱晶片或半導體)產業、中芯國際 (0981) 亦遭遇制裁令,中央為此提倡科技「自力更生」,全國各地掀起造芯熱。但國家發改委為此降溫,警告盲目和重覆投資風險。有外媒揭露中國芯片產業的種種狀況,其中有虧損多年的海鮮企業轉型為芯企,股價為此一度急升。
為了抗衡美國的科技追殺令,中國當局規劃未來6年向半導體、亦即芯片相關行業投入1.4萬美元、折算逾10.8萬億港元。但有市場人士警告,官方以空前力度扶植芯片業,警會誘使一些原本不熟悉芯片領域的企業,也投入造芯之列,但成效恐成疑。
今年前9月 內地芯企暴增30%
有外媒引述內地企業資訊商「企查查」資料顯示,今年前9個月,全國有超過1.3萬間企業登記為半導體商--業務與芯片相關的公司。其中單單在9月份,半導體廠商的登記數目就增加30%。
這些新的芯片商,許多在半導體方面毫無經驗,當中甚至有海鮮業者、汽車零件商也踩入芯片領域。
大連晨鑫原本從事海鮮銷售,後來轉型線上博弈,今年5月又趕搭半導體熱潮,擬砸2.3億人民幣、近2.7億港元,買進上海一家半導體商的51%股權。儘管大連晨鑫去年虧損10億人民幣,但消息傳出後,該公司股價仍一度上漲2倍以上。







這未必是孤例,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Douglas Fuller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表示,或許有各方企業湧入半導體業,是想領取「補助、或是期望還有更多補助」。他說,雖然半導體產業常有政府行動主義浪潮,但是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也轉型為芯片商,已經背離歷史。
外行企業跨進芯片業 所為何事?
但外媒援引部份內地業者卻認為,國家有需要保持芯片產業熱度。上海信息服務行業協會的秘書長陸雷受訪表示,「中國有超過 1 萬個半導體項目,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會遭遇麻煩。我們不該視之為浪費,應該當成發展產業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自然歷程,必須先有數量、才能追求品質」。
【中美芯片戰】自給自足不到10% 「缺芯」困境恐蔓延汽車業?
但主管宏觀產業發展的國家發改委,卻對當前中國芯片產業提出警示。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周二在記者會答問時表示,已注意到國內投資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不斷高漲,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投身行業,盲目上項目,低水平重複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個別項目建設停滯、廠房空置,造成資源浪費。
他強調,國家發改委將加強規劃布局,引導行業加強自律,避免惡性競爭。
此前,內地已先後傳出武漢弘芯等半導體項目爛尾,令外界憂慮盲目投資芯片產業會造成巨額資金浪費。
【弘芯財困】弘芯全國唯一7納米光刻機被抵押 國產芯片進化恐遇阻
責任編輯: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