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從南北建國到戰爭與和談 一文看懂韓戰經過(組圖)
▲ 韓戰在1950年6月爆發,3年間造成巨大破壞及傷亡
韓戰(又稱朝鮮戰爭、抗美援朝)是冷戰中首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1950年6月爆發,至1953年7月結束,雙方同意以停戰分界線劃疆而治,但至今仍保持著外交和軍事對峙的狀態。參戰雙方分別為以北韓、中國,以及未直接派兵介入的蘇聯為主的共產主義陣營,及南韓、美國,和由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土耳其等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隊。根據中國官方估算,為期3年多的戰爭中,中朝動員逾164萬兵力,中國佔了逾130萬,總傷亡傷亡逾65萬,包括19.7萬中國人民志願軍陣亡;聯合國軍隊投入兵力亦接近100萬,傷亡逾57萬,包括逾3.6萬美軍陣亡。
南北建國
二次大戰結束後,戰敗的日軍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得到了蘇聯同意。三八線以北面積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當時為工業區,人口40%,南部面積佔總面積的43%,為糧食產區,人口60%。其後數年間,南北韓多地均爆發民族主義運動,主張成立統一全半島的朝鮮政權。南方在1948年5月選出李承晚為首任總統,北方則建立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戰爭爆發
從1949年至1950年6月,兩韓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次糾紛,至1950年6月25日,北韓派兵南下,宣布「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由於南韓軍隊未進入戰備狀態,其時首都漢城(今首爾)3日後即告失守。南韓政府高層驚慌失措,炸毀漢江大橋,將大批軍隊送給了北韓,間接瓦解了南韓的抵禦能力。
各國參戰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南韓作戰,翌日再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趁機攻佔台灣。聯合國在缺少蘇聯阻撓下,通過決議組成「聯合國軍隊」,以美軍為主導,加上英國、加拿大、土耳其、泰國、新西蘭、荷蘭、法國等15國軍團,組成聯軍登陸朝鮮半島,同年9月開始反守為攻,助南韓在一度失去九成國土的情況下奪回漢城。美軍在時任總統杜魯門授意下,封行「將共產主義逐出朝鮮半島」的戰略,向三八線進迫。中國在10月8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以為免北韓落入資本主義陣營手上為由,通過決定將邊防部隊改編成志願軍,助北韓對抗聯合國軍隊。
前四次戰役











【中美角力】高調紀念抗美援朝 習:激勵中國戰勝一切強敵(組圖)
責任編輯:陳建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