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舉國之力推兩大戰略 抗中美驚濤駭浪
▲ 【五中全會】舉國之力推兩大戰略 抗中美驚濤駭浪
中美角力白熱化、甚至滑向新冷戰之際,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新聞公報中雖隻字未提中美關係風高浪急,但實質彌漫濃重的危機感;其中,公報重點提到的兩個大戰略--科技自立自強、發展國內大市場,便顯然呼應了美國對中國發動的兩場「戰役」--科技戰與經濟脫鉤。
今次五中全會討論了十四五(2021-2025)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涵蓋中國今後15年的發展大戰略。新聞公報對中國前景的定調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但這個戰略機遇期,卻是存在變數的,公報直指,目前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其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時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複雜。
戰略機遇期仍在 但嚴峻挑戰不可忽略
這裡顯然暗地指出,中國目前面臨的兩大挑戰,一是美國對中國發動的科技圍堵,二是美國對中國掀起對抗行動,最終有機會致使中國與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的經濟脫鉤。
【五中全會】「十四五」藍圖曝光 首重「科技自立自強」破美圍堵
這種外部形勢,是中國過去數十年來曾遇上,但公報提到要「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因此五中公報其實正為應對目前的挑戰提出方案,只要梳理公報內容,大概體現於兩大戰略。
其一:科技自立自強
公報在十四五規劃的部份提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而在2035遠景目標,更具體地提到,15年後要「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觀察人士指出,中國提出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際意味着要與科技最強國--美國同級;值得注意是,美國去一兩年間封殺華為、強迫TikTok撤出美國、擴大高科技制裁名單,中方實際沒有多大反制空間,甚至面臨遭扼頸的局面。
中國要化解科技領域受制於美國局面,必須擁有與美國同一水平的科學技術。這不僅護航產業安全,更與保障國家安全有不可切割的關係。
其二:發展國內大市場
五中全會公告中,談及十四五時指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中央強調國內大市場、國內消費和雙循環,正是要應對中美角力及嚴峻外部環境--美國帶頭與中國產業脫鉤。
【五中全會懶人包】怎說十四五、2035、雙循環?一文看懂五中公報重點
【五中全會閉幕】攸關國家未來15年發展 五中全會新聞公報全文
套用歐亞集團中國與東北亞主管赫爾森(Michael Hirson)的話,中國希望可以充分發揮中國經濟的自體循環力,並透過一帶一路,使內、外兩個循環相互促進,以因應美國一旦全面脫鉤、中國可能減少的經濟動力。
但在雙循環中,國內大市場畢竟是主體,因為只要保住14億人口的市場活力,就算美國甚至西方與中國大面積脫鉤,中國可防範經濟滑入最糟糕的動力全失狀態。
美國大選無論結果如何 中美關係難樂觀
可以預期,中國政府在這個大戰略下,科技上,未來會有大量政策支持「新基建」,包括了AI、5G、大數據、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並促進國內的基礎科研進程。
在開拓國內大市場方面,亦會大動作鬆綁商業流通,並用財政等手段鼓勵消費。
【五中全會閉幕】官方公報出爐 聚焦2035年遠景目標及十四五規劃
值得注意是,外界普遍想法是,下周登場的美國大選無論是特朗普或拜登勝出,彷如被打開「潘多拉魔盒」的中美關係,未必會迎來顛覆性的改善。
中國領導層深知中美關係已回不到過去,豈不會用舉國之力做好科技自立自強、發展國內大市場兩大戰略,護航中國的長治久安?
責任編輯: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