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分析師稱十四五重科技創新優先 著力發展實體經濟
▲ 分析師稱十四五重科技創新優先 著力發展實體經濟
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的「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分析稱屬淡化經濟增速目標,緊扣雙循環本質強調高質量發展。會議因此將科技創新擺在第一位,並提出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
遠景目標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意味著到2035年可能處在人均約2萬美元的水平。與前幾次五年規劃相比,「十四五」規劃之所以非同尋常,是因為恰好在「第二個一百年」的起點,也是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階段。因此,十四五規劃具很強未來導向,需面向更長遠未來,而不僅僅是未來五年。
高盛經濟學家團隊指出,公報強調的關鍵內容並不是新的,決策者以前也曾提到過。從經濟角度看,這意味著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跨行業、跨地區經濟發展的再平衡。雖然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在呼籲轉變發展模式,但考慮到國內外大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中國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會加快相關改革步伐。
未來幾個月,國家發改委將征求專家和其他政府部門的意見,準備一份更詳細的十四五規劃草案,並將在2021年3月的兩會期間提交全國人大最後批准。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則指出,關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目標,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內需)及「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創新)。
需要提示的一個細節是,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張一平分析,十四五規劃的淡化經濟增速目標,強化質量和效益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未來供給側改革的重心是制度性、體制性因素,這些都是直擊靈魂深處的改革。
創新依然是未來五年不變的主旋律,科技自立自強是對外部壓力的有力回應,可以預見,未來五年將向「卡脖子」領域傾注大量資源,至少包括經濟資源的支持和體制層面的改革,直接融資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
【五中全會】「十四五」藍圖曝光 首重「科技自立自強」破美圍堵
【五中全會懶人包】怎說十四五、2035、雙循環?一文看懂五中公報重點
【五中全會閉幕】官方公報出爐 聚焦2035年遠景目標及十四五規劃
責任編輯:游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