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中國強調創新科技自強 短長期要克服兩挑戰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10/30 19:00

最後更新: 2020/10/30 19:36

分享:

分享: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昨日閉幕,公報提出堅持創新、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有專家認為,中國能否做到科技創新,短期、長期都有挑戰,其中短期要看金融市場改革、長期要看科技教育改革。

在中美大國博弈下,中國面臨美國技術封鎖圍堵,科技創新成為未來發展側重點,「卡脖子」關鍵技術亟待自力更生,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投入資金 應用技術5-10年有突破

中央社引述華東理工大學經濟學者沈凌認為,科技創新可分為應用性和基礎性,只要持續投入資金,應用性技術5年、10年就可看到突破。但基礎性科技發展須依賴科研單位和大學,這方面看不出中國有好的機制。

中國2035遠景9大目標曝光 要科技躍升做創新型國家

「十四五」藍圖曝光 首重「科技自立自強」破美圍堵

他提到,半導體生產製造等應用技術要迅速成長,最重要的是獲得資本市場助力。目前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間接金融市場,很難支撐創新研發,因為科創企業往往缺乏抵押品,又有很大風險。不過,中方正為科創企業提供「彈藥」,上海科創板就是其中之一。

科學教育改革 參考美國「教授治校」

科學教育改革則困難得多。沈凌說,美國科研體系做得最好,經費來源多元,且落實教授治校,專家能自我管理,而非由行政級別上層來決定方向,因此能完成更多「非功利性」的研發工作,帶來更豐富的成果。他強調,長遠科研環境要調整,否則只砸資源一定會事倍功半、缺乏效率。

前寶鋼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郭朝暉,對科研院所機制也抱懷疑態度,強調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將在科技創新中扮演關鍵角色。他認為,最重要要真正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還要防止國企走歪路,例如為創新而創新。

他稱,中國體制優勢在於能形成共識,而且執行力強,有利看到成功例子後跟隨,但原始性的創新不容易出現。報道引述他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國決策過度依賴權威,難深度討論,且糾錯機制不足,「如果沒有一個寬鬆的質疑環境,中國就很難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中美科技戰】任正非:中國科研似足美國二戰前 充斥功利

「華為永不忌恨美國」 任正非大學談話紀要全文

不過,中央社指出,沈凌和郭朝暉都認為,市場龐大是中國科創最大優勢。以半導體業為例,即使美國科技圍堵,在進口替代政策下,中國企業生產中階產品所得到的利潤,能夠支撐投入先進製程的發展,科技落後時間差終會解決。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丁爽認為,「十四五」強調科技創新,這意味著相關投入會增加,並要建立創新的制度安排,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更多向民營資本開放等,在投資、人才、機制等多方面,為科創創造條件。

瑞銀認為,中國「十四五」或加大研發和教育投入,到2025年研發投入有可能達到GDP的3%。鑒於技術上的局限,中國或向基礎和前沿研究,以及技術瓶頸領域,配置更多的資源。

責任編輯:林佩怡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