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解讀傅瑩投書:中國首向拜登提合作條件
▲ 【中美角力】紐時解讀傅瑩投書:中國首向拜登提合作條件
美國大選終有結果,民主黨拜登如無意外將入主白宮,他的外交及國安班子主張與中國建立「競爭合作」關係,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目前的中國外交智囊傅瑩迅即投書紐約時報,呼應美方主張。紐時今天發表文章,闡述全文刊載傅瑩文章的考量,指文章是中國政府首度系統地向拜登政府提出合作條件,深具參考價值。
美國官方宣布拜登當選、啟動移交權力的當天,現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向紐約時報投書,說明中美間建立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由於傅瑩曾任副外長、目前仍是中國外交政策智囊,她闡述的內容,被認定有代表中國政府立場的意味。【點擊閱讀全文】
紐約時報社論版執行主編Kathleen Kingsbury當地時間周二隨即發表中文版題為「時報為何刊登傅瑩論美中關係的文章」的評論,解釋為何全文刊出傅瑩文章。她直言:
今天,我們發表了一篇由中國政府官員(前官員)傅瑩撰寫的專欄文章,其內容和言外之意讓我們得以深入了解2020年北京的想法。傅瑩是中國政府中的重要人物——比她的頭銜所傳達的重要得多。她是中國地位最高的女性之一,被普遍視為溫和派。
Kathleen Kingsbury指出,傅瑩這篇文章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關於拜登(Joe Biden)當選總統的唯一官方聲明,超越了通常的陳詞濫調。「不可否認,美中關係在過去四年中受到了損害。傅瑩是在闡述她的政府計劃與拜登新政府合作的條件」。
紐時社論版執行主編:傅瑩給出了橄欖枝、含蓄的威脅
她指出,這些條件既包括含蓄的威脅,也包括橄欖枝,可能會對美國今後的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傅瑩認為,中美兩國軍方應該在戰略層面進行對話。她認為兩國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和數字安全方面有合作的空間。 「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她寫道。





Kathleen Kingsbury直言,「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想法——需要進行多邊合作,而拜登和他的團隊似乎也致力於此。與此同時,自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Nixon,尼克遜)以來的每一位美國總統都會告訴你,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永遠是: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拜登公布外交及國安班子後,外界關注他們主張的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而傅瑩旋即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
傅瑩文章分三部份 訂出紅綫也倡議合作
整理這篇文章,內容分三個部份:一是為中美重建關係定調,二是檢討當前中美衝突起因,並提出緩和手段;三是提出未來合作空間。
傅瑩在文中劃下中美關係紅綫,例如她質疑,「美國是否想幫助台灣實現獨立,是否想在南海爭議中選邊站隊,要像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那樣欺侮中國」?
但傅瑩又提出中美合作的方案指出,最緊迫的是抗擊新冠疫情的合作。如果兩國能夠攜手提高全球疫苗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而獲益。
責任編輯: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