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拜登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 非全面對抗的敵人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11/26 20:49

最後更新: 2020/11/26 20:49

分享:

分享:

環時認為拜登將把中國視為對手,而非敵人

在拜登公布首批內閣人選後,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刊登多篇評論文章,指出拜登的外交、國安政策將呈現傳統的專業風格,更傾向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而非「全面對抗的敵人」。文章又呼籲拜登重拾奧巴馬時代的政策,如跟隨特朗普的印太戰略,試圖圍堵中國,只會對美國帶來長期消耗。

文章引述多名國際關係學者分析,在拜登的內閣團隊中,現時最值得關注的兩個重點人物,是被認為將在外交政策發揮核心作用的準國務卿布林肯,以及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而相比於中國政策,布林肯與蘇利文均更關注美國的盟友體系,視其為未來4年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

中美未來有競爭亦有合作

布林肯的觀點是,美國嘗試把中國變為其領導下的國際體系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這努力已經失敗,但兩國競爭僅侷限在經濟、技術和人才方面,美國應重點關注網路空間、太空、經濟與能源等領域,而非在所有領域全面對抗中國。蘇利文曾在去年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政策已經結束,應在一系列的問題上對中國使用更強硬的手段。但兩國不應就此進入「冷戰模式」,美中可以共存,不能為了競爭而競爭,要防止兩國關係滑入危險的衝突狀態。

兩人會支持美國主動挑戰中國傳統影響力範圍,比如在南海或東海等,支持「亞太再平衡」,但他們也會優先考量在氣候變化、北韓核問題等領域與中國合作。他們主導下的對華政策,將在眾多領域對中國進行施壓,同時在一些領域重回理性對話,甚至展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可作為中美較好的開局「抓手」,同時配合兩國削減貿易壁壘的討論。與此同時,中國現時不妨向特朗普表達善意,比如歡迎他卸任後訪華,避免他在任期最後兩個月對中國下重手。

【中美關係】習近平致電祝賀拜登當選美國總統 冀聚焦合作

習近平賀拜登藏密碼   情感與期許滲滿寒意

拜登應重拾「亞太」棄「印太」

奧巴馬時期曾主力推動「亞太再平衡」概念,它的最大支柱是每年舉行峰會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組織每年舉行峰會,談的都是合作,光明正大,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美國在這地區的地緣政治謀略,「因此說到亞太,人們很多時候還是能夠感受到這個概念傳遞出的建設性」。至於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往往會加上自由開放等詞彙,但它沒有合作對應,只有軍演和軍事、情報合作協議,在美、日、印、澳4國之間不斷「跑龍套」,對抗意味可以說是赤裸裸的。

美國過去幾年以印太取代亞太,是為了要分裂亞洲地區,推動建立一個反華同盟,製造域內所有國家都須選邊站的地緣政治氛圍,但它並未替美國帶來實際利益。拜登團隊應放棄特朗普的戰略,停止使用印太這個缺少經濟合作內容丶僅僅張揚對抗思維的概念,在這個地區進行搞局。美國新政府有歷史責任讓美國與中國展開戰略溝通,形成管控雙方競爭,並讓兩國產生比對抗還更好的長遠結果。

換走中國眼中釘蓬佩奧 拜登國務卿布林肯何許人?

【拜登中國】美籍華人楊安澤或掌商務部  操盤中美科技戰

特朗普也曾稱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

環時文章明顯暗示特朗普政府正將中國視為「全面對抗的敵人」,事實上,特朗普2017年底發表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時,也將中國及俄羅斯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他批評中國在挑戰國際經濟秩序,讓經濟變得不自由和不公平;中國還控制信息和數據的自由流動,借此擴張其影響力。美國智庫當時的解讀為,在那些既對中國有利,也對美國有利的領域,中美可以加強合作,同時美國也要處理中國行為帶來的競爭,捍衛自己的利益。

但隔了3個月,特朗普政府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而貿易上的衝突也隨之擴大到科技、軍事、地區問題等各領域。去年夏天,特朗普首次以「敵人」來形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特朗普一直強調他與習有深厚的友誼,可見所謂「戰略競爭對手」的概念已不適用於當前中美關係。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前防長埃斯柏7月時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不久前被突然解僱。有分析指,解僱原因是他太「軟弱」,雖防止了中美擦槍走火,卻打亂了特朗普打反華牌的算盤。

【中美貿易戰】拜登當選後  逾6成在華美企對營商更樂觀

【中美角力】拜登視中國為可控豹子  3大變招打中美貿易戰

責任編輯:陳建錫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