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曾拒門外 中國如今成領先者(組圖,有片)
▲ 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曾拒門外 中國如今成領先者(組圖,有片)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上周首度放電,標誌中國在這一領域技術躋身全球前位置。但中國推進核聚變--新能源科技的道路並不平坦,曾因美國影響力,在「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被拒諸門外,幾經困難始能發展出今日的高端技術。
所謂人造太陽,即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目前尚在研製中,並未投入商業運用。
中國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跟國際同步開展核聚變領域研究,並於1965年在四川樂山建成了國家核聚變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即今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國人造太陽「環流器二號M(HL-2M)」組圖:





科技日報文章指,蘇聯科學家後來提出「托卡馬克(Tokamak)」方案,即用磁約束控制核聚變,目前全球研製中的人造太陽--核聚變發電項目,基本都是依此方案進行。
中國的「托卡馬克」研究雖仍在起步,但八十年代製造出了「中國環流器一號」,光設計圖紙就有3層樓那樣高。這為中國核聚變研究領域奠定基礎,培養了人才隊伍。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人造太陽技術,請點擊閱讀:
至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用羽絨服、牛仔褲、瓷器等生活物資,換了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的半超導托卡馬克裝置。
人造太陽是指核聚變發電項目 新能源一種
在當時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對T-7及其低溫系統進行了根本性改造。1994年,更名為HT-7的大科學裝置成功研製,使中國成為繼俄、法、日之後第四個擁有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也就在核聚變、托卡馬克裝置探索過程中,愈來愈多國家的科研人員認識到,人造太陽項目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高,任何一個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都無法解決所有難題。在1985年,美蘇首腦為此提出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The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
中國量子電腦原型機「九章」面世 比Google量子電腦快100億倍(有片)
ITER被視為一個強國俱樂部,在2001年之前一直將中國拒之門外;當時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排斥,更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科研水平還不高。
至2001年,由於美國退出,ITER成員國出於分攤經費的考慮,希望擴大參與國的範圍。
西方曾嫌中國技術低 拒中國加入ITER組織
中國借此再次申請加入,2003年正式以「平等夥伴」身份加入了ITER計劃談判——加入這個高「入門會費」的俱樂部,每個成員國要至少承諾10%的投入,約合人民幣100億元。
曾代表中國參與ITER談判的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憶述,中國參與ITER,是向世界凸顯中國是負責任、有能力的國家。
↓ITER國際合作建造的人造太陽:







事實上,2006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聯合實施協議》簽署,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共7方參與,計劃在法國共同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超導托卡馬克實驗反應堆。
中國之後為這個項目提供技術貢獻。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形容,國際合作建造的這個人造太陽,體積接近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尺寸,高30米,直徑30米,重達2.3萬噸。
【量子電腦】跑贏Google九章厲害團隊曝光:一群90後最小23歲
其中,中國為此提供了自己研發的材料技術--需要在0.8毫米直徑內拉出上萬根細絲,最關鍵的是,這樣精細的超導線圈,最短長度達1公里。
至今年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它位於法國南部卡達哈什,工地180公頃、相等於9個香港維園之大。ITER重達1250噸的底座已平穩落位於托卡馬克裝置基坑內臨時支撐上。
責任編輯: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