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拜登「對華戰隊」成形 暗藏中美關係玄機?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12/11 13:02

最後更新: 2020/12/11 13:03

分享:

分享:

拜登內閣團隊成形,其對中國的立場備受關注

拜登入主白宮在即,其內閣核心團隊的人選陸續出爐。較受外界關注的,是部分將代表美國與中國打交道的人選,他們將直接影響未來4年的中美關係走向。目前已獲正式提名的包括,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任國務卿、奧斯汀(Lloyd Austin)任國防部長、蘇利文(Jake Sullivan)任國家安全顧問,而可能提名的包括,楊安澤(Andrew Yang)任商務部長、戴琦(Katherine Tai)任貿易代表等。上述提名仍需美國國會通過才能作實。

布林肯

布林肯一直主張美國需在世界主動擔當領導角色,與盟友密切配合,以免影響力被其他國家超前。他批評特朗普放棄該「職責」,使美方從盟友、夥伴、國際組織和努力得來的國際協議面前「全面撤退」。他支持多邊主義,並表明美國應重回多邊主義領導地位,以多邊的方式應對北京。他曾形容中國是美國經濟、科技、軍事及外交上最大挑戰,美國要改變方法才能夠與中國談判,但認為與中國完全脫鉤不切實際、是錯誤決定,最終會招致反效果。

他長期展示友台立場,言論上也多番觸碰美台關係。蔡英文執政前,2015年曾到訪美國,布林肯當時就在國務院以副國務卿身份與她會面。台灣當局今年放寬美國肉類進口限制後,布林肯在Twitter推文稱:「美台加強經貿關係,同樣有利支持共同民主價值,以及致力於地區和平穩定的共同目標」。

奧斯汀

奧斯汀長期參與及領導美軍在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等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個人經歷幾乎沒有與中國和亞太地區有關的經驗。內地學者分析指,奧斯汀在對華立場上存有很強的「兩面性」,但作為從底層打拼晉升的士兵,奧斯汀言行更加慎重,不輕易表達立場,但不代表他不會對中國採取針對行動。

蘇利文

蘇利文曾公開表示美國應在一系列的問題上對中國使用更強硬的手段,並支持美國主動挑戰中國傳統影響力範圍,如南海問題、「亞太再平衡」戰略等,但蘇利文同樣反對與中國完全脫鉤,認為中美可以共存,不能為了競爭而競爭,要防止兩國滑入冷戰關係,甚至出現危險的衝突狀態。分析指蘇利文與中國打交道時,將視中國為戰略對手,而非敵人,雙方在部分國際問題上存在理性對話、合作的空間,如應對氣候變化、北韓問題等。

近日香港多名民主派人士被拘捕及判刑,在拜登團隊中,蘇利文率先就事件表態。他指美國將與盟友和夥伴站在一起,反對中國對香港自由的攻擊,並幫助被迫害的人,找到安全的避風港。

楊安澤

楊安澤是美籍華人,曾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競選理念是提向美國公民的收入。楊安澤的對華立場較反覆,在香港爆發反修例風波時,他自稱曾在港逗留四個月,指港府違反人權狀況令人震驚,利用人工智能監控識別市民,從而可見中國科技已領先美國,美國必須加以壓制。但在後續的電視辯論上,他拒絕回答「是否支持香港示威者」的提問。他後來又表示中美不應是「你死我活」的理念,零和遊戲觀點會引發更多分歧和爭端,中美冷戰對世界不利。

楊安澤在反對特朗普上旗幟鮮明,他批評後者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損害了兩國企業的利益。他認為中美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北韓問題上能攜手合作。

戴琦

戴琦同樣是是美籍華人,能講流利普通話,曾在廣州中山大學教書。她精通中國問題,並具有成熟的外交技巧,亦了解如何與盟國合作,提高美國利益,處理中國問題。分析指提名將表明拜登打算在與盟友密切合作的同時,迅速著手解決懸而未決的貿易問題,以應對中國的經濟競爭。

點擊圖片放大
+3
+2

內媒:內閣名單走折中路線,中美關係有望緩和

內媒《證券市場周刊》分析名單指,拜登內閣有3個派別,一是回歸派,他們希望延續奧巴馬時期的外交政策,不希望把中美定位為「強國鬥爭」,這派的聲音對中國最為友善。二是改革派,他們希望打破奧巴馬時期的外交策略,他們認為中國是美國政府要應對的「決定性挑戰」,所以要採取比奧巴馬時期更有對抗性的策略。他們主張美國與其他自由國家的聯盟。這一派對中國的定性與特朗普時期類似,但期望採取團結盟友來對抗中國的外交策略。

三是進步派,他們主張外交應該服務於國內的政治、經濟目標,反對高昂的國防開支,反對外交政策走向軍事干預,主張從外部向中國、伊朗等施加壓力。整體上看,拜登的外交團隊兼顧了民主黨內的不同聲音,很可能會走一種折中的路線,中美關係有望走向緩和,至少不會像特朗普時期那樣劍拔弩張。

【拜登中國】拜登擬提名布蒂吉格任駐華大使 曾被視政治新星

【中美角力】拜登時代將臨 王毅向美企承諾:中方將堅守首階段貿協

【拜登中國】幕僚提醒拜登:我怕某天醒來  大陸已朝台灣射導彈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