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施冷暴力?揭美方博弈中國新謀算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2/04 20:27

最後更新: 2021/02/04 20:27

分享:

分享:

拜登施冷暴力?揭美方博弈中國新謀算

拜登上任後,中美關係彌漫詭異氣氛。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團隊在入主白宮前後曾多次表明,不打新冷戰,但中方期間多次就中美改善關係喊話、且層層升級,美方卻始終沒有直接回應,仿如對中方施以「冷暴力」。美方究竟在想什麼?拜登班子官員終於揭開謎底,但答案恐是中美關係負面訊號。

要了拜登與中國之間互動有多微妙,先把時間軸退回去年11月底。當時拜登已幾可確定勝出大選,中國前副外長、現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傅瑩,投書美國《紐約時報》,呼應拜登團隊提出的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反對脫鉤。

觀察者指出,中方此舉是希望用非正式渠道,向準拜登政府釋出意願,中方願在中美競合關係的基礎上,與美方恢復溝通。但當時,拜登團隊沒有隔空答話。

中方喊話層層升級 但拜登團隊冷待

隨著拜登進入白宮的路綫越來越清晰、乃至正式履新,中方官員向美方喊話的層級不斷上升,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外長王毅、國家副主席王岐山都曾用不用形式,闡述中方與美國對話的原則,但無論是軟是硬,拜登團隊無一回應。

直至拜登上任十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香港時間周二(2日)向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發表視像演說,重申了中方願與美方談什麼、中方底綫又如何,其中強調美方應停止插手香港、西藏與新疆等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並形容「中國人的民族感情是碰不得的」。

點擊圖片放大
+4
+3

拜登與習通話緣何無期?美方首稱不急同中國交往

鄭永年倡中國做好一件事 便不怕拜登同盟圍堵

楊潔篪擁有政治局委員銜頭、甚至連王岐山也沒此黨內地位,因此楊是拜登當選後,點名向美方傳遞信息的中方最高級人物。中方不斷升級放話級別,反映中方對改善中美關係有強烈責任感。

而這一次,美國依然沒有直接接過中方伸出的橄欖技,但拜登政府兩名官員卻在相若時間,首次闡述白宮新團隊何時與中方互動的問題。

楊潔篪向美亮紅綫 拜登官員終不點名回應?

當中,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當地時間周二(2日)的簡報會上答問說,她無法說明拜登何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暗示二人通話無期。

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則在另一場合說,「我們想先與盟友和夥伴步調一致,之後,便可預期我們將在多個領域與中國往來」。

美方這一表述含有兩重意義:

一是美方目前不打算與中國對話改善關係。

二是美方將與盟友協調一致意見,下次與中方見面時,便是帶着盟友的支持,與中方談判、角力、甚至要求中方滿足美國的要求。

人際關係上有一個名詞叫「冷暴力」,意指通過冷淡、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壓力。

拜登的「中國噩夢」:台灣變新古巴危機

拜登上任三天後  解放軍南海模擬攻擊美軍航母

點擊圖片放大
+4
+3

觀乎美方現在表明暫時關起大門不與中國談,並預示會蓄聚盟友關係的能量,暗示中美再互動時、美方會向中方需求,這種手段仿彿彷是一種「冷暴力」。拜登對中國的戰略布局,由此更清晰地曝光。

拜登這種類似「冷暴力」的手段,其實與他早前提出的「戰略忍耐」、以同盟機制應對中國,屬同一套組合拳。中方可如何應對?

拜登戰略佈局浮面 中方被指能用一招應付

曾成為習近平問政座談會坐上客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日前提出一種觀點,中國只要繼續開放、甚至於一些領域實行單邊開放只要中國繼續開放,爭取在國際大局的參與,便能化解拜登運用冷戰「同盟機制」圍堵中國。

中美周一隔空交手   拜登「恢復美國世界地位」藏刀鋒

拜登上任三天後  解放軍南海模擬攻擊美軍航母

運用開放、爭取美國盟友的支持,無疑是對沖拜登同盟圍堵的最好手段;但必須注意的是,拜登在閉關不與中國互動期間,仍會在地緣或經貿上,做出各樣針對中國的舉動,例如最新說法是美軍向亞太增派航母至三艘、拜登擬下令審視美國產業是否過於依賴中國等。

這些舉動,如再加上拜登政府未來與中國復談時、或向中國漫天要價,中美關係實在不能樂觀,甚至不排除滑向比特朗普時代更壞的境地。畢竟,口中不說脫鉤和新冷戰的拜登,實際表現卻可能是另一回事,未來一個階段,中美關係都恐怕缺乏改善的基礎。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