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華大使:外媒批評中國不代表不喜歡中國 中方這樣回應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3/02 23:10

最後更新: 2021/03/02 23:12

分享:

分享:

中英關係緊張氣氛近日蔓延至媒體領域,英國駐中國大使吳若蘭專門發文表示,外媒批評中國,不代表他們不喜歡中國,而是發揮監督的作用,又指希望這類報導,未來在中國能得到更大的認可。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說,「個別英國媒體」在涉華報導中沒有秉持公正立場、以意識形態劃線、編造假新聞,事實是十分清楚的。

此前,BBC報道有關維族婦女在新疆「再教育營」中受到系統性性侵,引起中方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指責BBC「造謠」。中方並於2月12日禁播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

中國初一零時零分封殺BBC 中英捲外交風波

中國駐英公使約見BBC管理層 就涉疆報道提嚴正交涉

中國外交部批評BBC播疫情「假新聞」 促公開道歉

吳若蘭(Caroline Wilson)今天(2日)以「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為題在英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

她表示,外國媒體在中國的行為是獨立的,並對本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的行為進行監督,並不只是針對中國。而在英國,媒體被稱為「第四產業」,記者能採訪政治人物任何話題,且提出尖銳問題;且英國媒體也會進行調查報導,披露不法,為弱勢族群發聲。

她舉例說,部分中國媒體也能秉持輿論監督原則,發表批判性報導,如「財新」在新冠疫情中的調查報導,就曝光了地方政府如何壓制吹哨醫師與隱瞞病毒「人傳人」的事實等,受到讚譽。

此外,吳若蘭還點名「財經」、「新京報」、「北青深一度」等中國媒體,以及2015年推出空氣污染紀錄片「穹頂之下」的前央視記者柴靜,都曾為批判性報導發揮作用。

吳若蘭直指,很多中國記者和企業都支持給與「更多空間的媒體自由」,甚至連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也曾呼籲「廣開言路」,公開表示「中國還是應多放開言路,鼓勵、寬容建設性批評」。

她說,無論在世界何地,批判性的報導都不能證明記者「不喜歡這個國家」。相反地,這類報導證明了「媒體自由的價值」,帶來更準確的資訊,並指出需要改變的地方。

吳若蘭提到,希望這類來自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的重要報導,未來(在中國)能得到更大的認可。

被點名的《環時》胡錫進就此文回應表示,西方駐華記整體上沒有為溝通中西扮演積極的角色,無論主觀上還是客觀上,他們為中西之間認知鴻溝的加深起了推波助瀾作用。他稱,西方駐華記者「有意無意地支持了西方世界對中國不斷加劇的標籤化認知」。

他認為,除了有西方駐華記者個人原因外,這恰恰說明了西方的新聞自由是有政治限定的,「那些駐華記者跳不出西方政治給他們畫的邊界」。

胡錫進表示,所有現代媒體工具都是西方發明的,中國引進了它們,但注定會對它們的功能進行調整。他認為,「西方不以中國應當遵循的榜樣自居,這是他們應有的自重」。

英國《衛報》涉疆報道 被中使館駁斥「歪曲歷史」

約翰遜突稱「我狂熱親華」 惟英想轉軚不是話咁易

責任編輯:蒯宇澄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