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竟用水車供水 台芯片產業弱點曝光
▲ 台積電竟用水車供水 台芯片產業弱點曝光
全球芯片(晶片)短缺惡化,台灣芯企增產應付需求,但德國媒體卻曝光台灣芯片製造業面臨一個重大弱點、長遠或制約產能提升--水資源缺乏。其中,台積電在台灣生產線日前被曝光要用水車供水,便是一個警號。
(新增最後一段專家分析)
德國媒體報道,歐美各大車廠深受芯片短缺困擾丶各國欲爭購台灣芯片之際,台灣晶圓廠卻面臨島內旱災威脅,連台灣工業用水大戶丶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台積電都啟動了因應方案。
其中,台灣本地媒體日前便報道,台積電部份廠區上周啟動以水車載水的措施,反映台灣目前面臨缺水的難題。
台灣水情嚴峻 各大工廠啟動節水
台灣氣候原本降雨不少,為何當前卻面臨旱情;原因之一是2020年是台灣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通過,許多地區降雨為近年最低。台灣當局考量未來降雨可能持續偏少,決議自上周四(2月25日)起,台灣新竹丶苗栗丶台中地區的工業用水節水目標由今年一月節水7%提升至11%; 嘉義丶台南地區的工業用戶則要節水7%。





根據台灣的經濟部水利署本月2日上午數據,供應台灣三大科學園區的許多水庫目前處於低蓄水量。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的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僅24.9%與13%; 供應中部科學園區的鯉魚潭水庫丶德基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分別為15.8%與12.5%; 而供應南部科學園區的曾文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僅剩15.1%。
在芯片製造的過程當中,包括清洗化學物這樣的步驟都需要大量用水。台積電2019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指出,台積電在台灣新竹丶中部與南部科學園區三大園區內的廠區每日需要約15.6萬噸水,約佔供應園區的主要水庫每日供水量的5%。
台積電要靠水車供水 為生產線「解喝」
長期關注土地議題的專家吳其融接受德媒訪問時說,台灣工業暫時並不需太擔憂短期缺水衝擊,因為「至少(台積電)歷史上沒有(因為缺水導致產能出問題)這樣的例子」。
但他也說,長期來看,假若該公司想在台灣蓋更多晶圓廠,經過評估之後發現水不夠,確實可能成為該公司未來在台灣擴廠的限制。
有專家指,台灣降雨不少卻缺水的第二個因素,是台灣受制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制約,一直不能建設更大型的水庫;為了確保水資源長期供應,除了節水技術之外,水利署也推動區域水源的開發,包括開發人工湖丶伏流水,以引進新的水源。
責任編輯: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