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國安指南打「台灣牌」 觸碰中方底線(第四版)
▲ 拜登國安指南打「台灣牌」 觸碰中方底線
美國拜登政府當地時間3日,先後公布最新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其中,拜登在發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時,不僅15次提到中國、強調與中國競爭,還以專段聲稱「支持台灣」。由於中方高層已多次申明,台灣等主權領土問題是中國大陸底線,美方碰不得,拜登此舉勢必為中美緊張關係火上澆油。
(文末增加謝長廷事件消息及評述)
白宮3日公布拜登(Joe Biden)國安戰略臨時指南。在此之前數小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列出包括對新冠肺炎疫情、建立更穩定且具包容性全球經濟、讓民主重新復蘇、氣候變遷,以及因應中國挑戰8大優先事項。
拜登的國安戰略指南也同樣將這些項目列為重點,其中在全長23的文件【全文點擊】,15度提及中國(China),更展示口號開宗明義說:這份文件將加強美方優勢,並讓美國擁有更強的優勢與競爭力,與中國或任何國家競爭。
This agenda will strengthen our enduring advantages, and allow us to prevail in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 or any other nation.
拜登在聲明中表示,這份指南傳達他對美國將如何與世界互動的看法,他將外交視為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第一個工具,且民主是最大財富。
在談到中國時,指南稱,中國已變得過於自信,也是唯一有能力結合經濟、外交、軍事與技術能力,以對穩定和開放國際社會提出持續挑戰的競爭對手。
中方高層多次申明 台灣問題美國碰不得
指南指出,長遠來看,美國要戰勝過度自信的中國最,有效方法是投資人民、經濟與民主。透過恢復美國的信譽與確保前瞻性的全球領導地位,將能確保是美國而不是中國制定國際議程。
美國將與其他國家共同制定新的全球規範和協議,促進利益並反映價值觀;透過支持和捍衛無與倫比的盟友與合作夥伴網絡,並進行明智的國防投資,將能阻止中國的侵略,和對集體安全、繁榮與民主的威脅。






指南並指出,在許多區域,中國領導層尋求不公平的優勢,並破壞開放與穩定的國際體系核心規則與價值。
指南聲稱,當中國政府的行為直接威脅利益與價值觀時,將回應中方的挑戰。對於不公平與非法的貿易行為、網絡竊取與脅迫傷害美國勞工的經濟行為、削弱先進與新興技術,以及試圖侵害美國戰略優勢與國家競爭力,美國將直面對抗。
拜登指南:美國要戰勝過度自信的中國
拜登政府也誓言將確保關鍵的國家安全技術與醫療用品供應鏈安全,繼續捍衛進入全球公領域的路徑,包括國際法規範的自由航行與飛越權。美國將穩守自己的外交與軍事以捍衛盟友。也將支持中國近鄰與商業夥伴,在不受脅迫或不當外國勢力影響下,捍衛獨立政治選擇權利。
值得注意是,指南提到了台灣,聲稱美方將支持這個關鍵的經濟與安全夥伴,這符合美國長期承諾。
We will promote locally-led development to combat the manipulation of local priorities. We will support Taiwan, a leading democracy and a cr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partner, in line with longstanding American commitments.
美國也將確保美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時不需犧牲美國價值觀。美國並將捍衛民主、人權與人類尊嚴,包括香港、新疆與西藏。在這些議題上,美國將致力於與理念相近國家達成共識。
不過,指南也表達與中國往來的立場,和中方進行務實、以結果導向的外交,並致力於減少誤解與誤判風險。美國也歡迎中國政府在氣候變遷、全球健康安全、軍備控制與核武不擴散等議題合作。
值得注意是,中方此曾多次重申台灣等主權領土問題,是中方底線;其中上月底,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外長王毅、以及駐美大使崔天凱極罕有地在約24小時內輪流發聲,直接或間接向美方喊話,系統地為中美關係惡化溯源、重申中方紅線。
王毅當天明確表示,中方願隨時與美方進行開誠布公的溝通。梳理其談話內容,王毅為中美復談拋出4大前提:
一、美國停止干涉香港、新疆、西藏問題
二、放棄對中國產品加徵不合理關稅
三、放棄對中國企業實施各種單邊制裁
四、放棄對中國科研教育機構實施各種單邊制裁
而崔天凱明言,有關台灣、新疆和西藏的議題就是美國不得碰觸的中國紅線。
另一方面,美國代理駐日大使楊舟(Joseph M. Young)周四(4日)在推特(Twitter)表示,本周邀請了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謝長廷,到大使官邸交流。據報道,這是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美國官方首度邀請台灣駐日代表到官邸進行交流。這一舉動或觸發中方反彈,勢為中美關係更添負面因素。
責任編輯: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