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基建怎追中國?美國人要先嚇餐飽才行

國情動向 09:15 2021/03/09

分享:

分享:

美國拜登基建怎追中國?美國人要先嚇餐飽才行

美國1950年代打造州際公路系統(Interstate),改變了國家發展面貌。有別於此前美國國道系統(US Highway)沒有統一標準,並以城鎮主街作為路段,難免擠塞,州際公路全是高速公路,並繞着城鎮而建。這項全國基建大計不但便捷了交通,還促進了商貿、旅遊與美國城鎮市郊化,同時帶動了美式購物商場、快餐店、汽車旅館等行業普及,奠定了美國未來繁榮基礎。

有趣的是,美國建造州際公路系統的考量固然有經濟,卻少不了軍事。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學者Lee Lacy指出,推動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拍板的3大因素,分別是這位原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觀察過1919年美軍東岸至西岸大調動的艱難、二戰時體會到德國無限速公路系統的高效,以及1953年蘇聯首次引爆氫彈,僅比美國晚了1年,為華府注入恐懼,害怕道路難以勝任核戰時大規模疏散。

斗轉星移,美國基建已從當年的傲視全球,變成今天「公認地差」,中國在這方面則有「基建狂魔」之稱。美國暴雪德州缺水缺電之際,總統拜登向國會坦言,如果美國基建不爭點氣,午餐就會被中國吃掉。

點擊圖片放大
+4
+3

高鐵要修到台灣島?國台辦旗下新聞網:我們認真的

拜登憂慮之際 中國曝70萬公里交通網藍圖

今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新基建」是為一大關鍵詞。如果說傳統基建是肌肉,新基建就是由大數據與AI支撐的神經網絡,能夠指揮肌肉協調運動,做出高難動作。

新基建有望大幅提升社會效率,例如將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分流至最暢通道路、消費者可查看商店實時庫存而商戶能更準確配貨、發電廠按實際需求調節能源生產減少污染。換言之,新基建能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配合未來創新技術與設備,更好地解決交通、房屋、人口、健康、環境、供應鏈等問題,同時協助制訂更精準政策,改善人們生活質素。

京港澳「超級高鐵」磁懸浮來了?廣東省政府:誤讀

中國「陸上飛機」宏圖 正是拜登怕被搶去的午餐

中國新基建理念更已經歷演化,從相對鬆散的概念,變成環環相扣的發展大計。

中央去年初提出加快推進新基建,包括7大項目,分別是1)5G基建、2)特高壓輸電網絡、3)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大數據中心、6)人工智能、7)工業互聯網 。

到去年4月,發改委指出,新基建主要包括3方面內容:

  • 1)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5G、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工具。
  • 2)融合基礎設施。深度應用大數據、AI等技術,形成智能交通、智能能源基建等,建設智能城市。
  • 3)創新基礎設施。支撐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研制的基建設施,負責不斷創新持續發展。

這調整代表,新基建已由尋求在個別領域突破,轉化成為中國經濟科技發展長線戰略。

「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是甚麼 中國超級高鐵還快過日本

拜登稱中國會吃掉美國午餐 美媒:對不起早已吃了

事實上,對中國而言,新基建是推動社會發展自然的下一步。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後......(中略)......新基建亦有助排除部分經濟結構隱患。世界各國......(中略)

美國對中國戰略也許有所警惕,但是至今未有視基建為值得認真投資的國家大戰略。特朗普政府2018年曾......(中略)......目前拜登拿中國來比較、敦促國會通過的基建項目,更只作為疫情救濟法案一環......(中略)

外媒曾嘲諷重慶「鬼城」地鐵站 今天已變成這樣

此外,美國黨爭與地方利益集團也在嚴重阻礙基建發展。例如,連接新澤西與紐約曼哈頓的北河海底鐵路隧道(North River Tunnels)年過100,這條大動脈多年來飽受水浸腐蝕,有潛在災難風險;可是特朗普政府卻就興建新隧道,與紐約民主黨政府陷入僵局,哪怕紐約是特朗普老家。又例如......(中略)

美國冷戰初期太空科技步步落後,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更把人送入太空,才逼得美國痛下決心超額投資,首先載人登陸月球;美國今天若真的要追趕中國基建,或者必須首先遇上「蘇聯可能在太空向美國國土發射武器」級數的「驚嚇」才行。問題是,基建就如滴水穿石......

(節錄)

【全文訂戶專享︰中外廣角鏡——美基建要超中國 除非國民受「驚嚇」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縱橫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