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條件好 在全球大有競爭力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1/03/07 22:26

最後更新: 2021/03/07 22:27

分享:

分享: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出爐,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今日(7日)受訪表示,挖掘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最首要,包括改革基礎產業效率不高、源頭創新能力不強、中等收入群體不大等3大短板。發展都市圈是最關鍵一環,他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條件在國內較好,未來在全球大環境下仍有一定競爭力。

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去年受到多方面壓力,如疫情、全球衰退、中美對峙,最終經受住壓力測試。關鍵是中國的經濟及企業底蘊,並展示出平常看不到的調整、化危為機的能力。他舉例指,疫情令許多活動無法在綫下進行,轉到綫上,反令信息服務產業出現受益,如騰訊會議之類的軟件,其疫後的增長也可觀。此外,中國的脫貧攻堅也沒有被疫情打斷,反而加強了工作強度,按時實現目標。他指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聯合國的減貧成果將要大打折扣。

保持增長,關鍵在挖掘「結構性潛能」

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宏觀政策不急轉彎。劉世錦表示,不急轉彎的目的是轉好彎,去年政策的步伐把握得較好,基本滿足了經濟恢復的需要,也沒有搞大水猛灌。但不要高估宏觀政策的作用,它目的是短期平衡,中國的增長動力來自結構性潛能,這些潛能發達國家已經消失。

劉世錦提出「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這些都市圈有更好的要素集聚效率,今後10年將提供近80%的增長潛能;「3」是補上新的3大短板,包括基礎產業效率不高,如能源、物流、通訊等行業、中等收入群體不大,擴大後才能有效促消費、源頭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水平低,也是美國能卡中國脖子的原因。基礎研究的短板不補不行,但需要長期積累。「2」是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

不過,這些結構性潛能很多都是看得到,卻抓不住,下一步重點解決如何讓潛能變現,是中國未來改革的重點。

深圳土地資源有限,製造業未來如何走向

有記者問到,深圳的土地資源有限,在製造業方面如何突破限制。劉世錦表示,深圳的創新能力、配套產業也很強,IT行業排在世界前列,「創造+製造」並重是最大優勢。深圳面對土地不夠,下一步要在都市圈發展上做文章,例如在距市區1小時車程內形成一批小鎮,分流對成本較敏感的製造業。

他舉了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子,指大灣區發展是有優勢的,深圳強項是「創造+製造」,廣州強項在商貿,香港及澳門也各有長處,能發揮優勢互補。此外,大灣區的基礎相對較好,具備這種條件的都市圈,目前在全國範圍內並不多,他認為大灣區將來在未來全球大環境下,亦能有一定競爭力。

中國被美國「卡脖子」,是挑戰也是機遇

十四五規劃中較以往更着重國家安全保障一環,劉世錦指出,中國所面對的挑戰中,較明顯的就是被美國「卡脖子」所以強調在發展及安全中找到平衡。美國卡中國脖子後,帶來的影響相當長遠。中國的產業鏈要收縮在可控範圍內,且必須有「備胎」的戰略,被「卡脖子」下至少能夠生存。

事實上,其他經濟體也在考慮「備胎」戰略,這類產業如果發展得好,它會變成有競爭力的產業,既是挑戰也是重要機遇。例如華為,以前長期依賴Android系統,美國禁令生效後,就把鴻蒙造出來了,芯片也是同理。他指中國在這方面有相對優勢,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能足夠支撐產品的研發。

人均收入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可能性

劉世錦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均提出,中國的人均收入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在1.8萬美元以上,中等發達國家是3至4萬美元。他認為中國保持每年4.7的增幅,15年後大概可達到人均2萬美元,但要保持這樣的增速難度非常高,尤其經濟總量的基數已經較大。

但目標並非不可能實現,他表示,現在說的是按現價美元計算的收入水平,它受3個因素影響,分別實際增長速度、通脹水平、匯率變化。他以以日本和德國為例,指率變化增長佔的份額更大,從長期看,要觀察率變化,依托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更要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

【兩會2021】十四五科技自立戰略曝光  設大灣區等4大國家科學中心(第二版)

【兩會解讀】中國今年GDP增長目標6%以上 考慮明後年需要避免「忽高忽低」(第二版)

【兩會2021】中央政府工作報告 看重點外貿政策有哪些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