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會談】中國專家:美國拜登專業有章法不好對付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3/19 09:24

最後更新: 2021/03/19 09:33

分享:

分享:

【中美會談】中國專家:美國拜登專業有章法不好對付

中美會談周四(18日)於阿拉斯加舉行,是為拜登上任美國總統後,中國與美國高層首次面對面對話。中美會談在兩國大對抗背景下舉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點評,拜登政府的世界觀相對理性,與中方的世界觀有一定契合,創造了溝通條件,只是這個窗口期不會太長。袁鵬指出,拜登正在按照章法應對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說,拜登政府的專業團隊並不好應對。

袁鵬向中新社表示,拜登執政為中美開展對話合作提供了機遇,但這只是相對於上屆美國政府對華極限施壓、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破壞而言的。

袁鵬認為,拜登團隊的世界觀相對比較理性。比如,白安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認為,不應太悲觀看待當前國際秩序,只要世界仍需要秩序,秩序就不會輕易垮掉,現在沒有證據表明中國要打爛當前秩序另搞一套。

袁鵬指,美方高官這一認識是可貴的。他又提及,沙利文認為美國今後可能很難主導世界,但世界還需要美國的領導,意味美國需要牽頭協調,而非自己說了算,這表明美方對自身實力地位的認識比過去趨於理性。

美國見中國前先見日韓 崔天凱:走夜路唱歌壯膽

中美會談後商對付美國?俄羅斯外長下周訪華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中美「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須對抗時對抗」,袁鵬表示,這代表了拜登團隊對華基本共識。拜登團隊認識到競爭不等於必然發生衝突,美中有合作空間。拜登上任後美國不再公開稱呼「中國病毒」,不公開把中國稱為「敵人」,推動中美元首通話,這些細節表明,中美關係面臨窗口期,面臨重回正軌的機遇。

不過,袁鵬同時也認為,中美這個窗口期不會太長。對於中國是美國頭號競爭對手和主要戰略挑戰這基本判斷,美國兩黨、朝野沒有區別,這認知構成了美國對華戰略底盤。拜登和特朗普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策略和手法,比如更依靠盟友、更倚重規則、更重民主人權、更強調固本強基、更善於協調行動。

袁鵬指出,拜登近期承諾在5月前為美國所有成年人接種疫苗,通過1.9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完成對歐日盟友的首輪合縱連橫,實現了美日印澳四方對話。「中美阿拉斯加高層次對話在這一背景下展開,足見拜登是按照章法在應對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說,拜登政府專業團隊不好應對。」

中國擬要求撤特朗普措施 中美不同議程彰顯裂痕深

中方狠批美日聲明「狼狽為奸」 提嚴正交涉

袁鵬又稱,中美有必要就未來關係做戰略層面的重新定位和思考,當務之急是處理好「三條線」:

一要設定底線。人和人之間交往有底線,國與國之間更應如此。美國上屆政府給中美關係帶來很多無底線的「毒性」傷害,不符合中美兩國利益,雙方應嘗試一起「消毒」。比如,美方對兩國人文交流設障、對公司甚至個人施加惡性制裁等粗魯做法,應及時叫停止損。

二要明確紅線。尤其是台灣問題。近年來台灣問題在美國對華政策中有從中美關係最核心、最敏感問題演變成一般、非敏感問題的趨向。過去4年美方從立法、軍售、高層互訪等各方面突破了中美過去幾十年達成的戰略默契或共識,再往前走將極其危險。中美雙方要重新把台灣問題放在戰略高度重新確認,美方必須從言和行兩方面將一個中國原則落到實處,否則中美關係無法往前推進。

三要劃出界線。雙方應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重新劃出「互不干涉內政」的界線,比如在涉港、涉疆等問題上,美方言行應有分寸感,政策應恪守一定界線,不可隨意「越界」 。

近半美國人視中國「最大敵人」 京:前朝遺毒未除

此外,袁鵬提出,中美還應尋求「三個點」:

一是出發點。中美關係必須立足國內,拜登提出「中產階級外交」,習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表明雙方必須以服務本國人民、服務彼此內政作為推進關係的出發點。美國要了解中國的「雙循環」和「十四五」,中國要把握美國國內政治社會的新變化。

二是著力點。著力點應在雙邊關係之外,即國際層面,中美作為兩個大國,需要在更大的天地尋找共同利益空間,比如聯合抗疫、應對氣變、共建國際秩序等。中美交往的歷史經驗證明,當兩國真正把全球性事務擺在重要位置時,往往能找到更多合作機會,也有助於把雙邊分歧降在更可控範圍。反之,如撇開全球性問題不談,只盯著雙邊分歧矛盾,問題就會被放大。

三是衝突點。必須確保那些最容易引起衝突的問題可控,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中美會談選苦寒阿拉斯加 原來同疫情有關

美軍找到新辦法遏制中國 但煩的首先是拜登?

新加坡在中美間選邊站?李顯龍:辦不到 壓力太大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連兆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