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中國3招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 促風電光伏擺脫依賴補貼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3/30 16:44

最後更新: 2021/03/31 15:54

分享:

分享:

中央提出在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與利用。國家能源局表示,要推動新能源成為電力供應主體,從優化開發布局、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構建消納長效機制3方面,保障新能源高水平的消納利用。

當局又會促進可再生能源市場化發展,今年開始風電光伏發展將進入平價階段,擺脫對財政補貼的依賴。發改委等多部門已聯合印發文件,對風電、光伏等行業提出紓困辦法。

避免棄風棄光 推動新能源成電力供應主體

中國的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但消納難一直是行業頑疾,部分省份出現大量風能、光能白白浪費的局面,即「棄風棄光」。碳中和目標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與利用,伴隨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及發電量不斷增長,如何避免棄風棄光備受關注。

在國新辦今日(30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介紹,要推動新能源成為電力供應主體,所以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多措並舉保障新能源高水平的消納利用。

他提出3個措施。首先是統籌優化新能源開發布局,特別是充分利用中東部地區相對較大的新能源並網消納空間,積極推動新能源就地開發利用。在西部地區、北部地區,新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要科學規劃、布局一批以新能源為主的電源基地和電力輸送通道,實現新能源電力全局優化配置。

第二,要大力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

在發電側,加強火電靈活性改造,包括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的建設。在電網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特別要發揮大電網資源互濟的作用。在用戶側,推進終端電能替代特別是綠色電能替代,提高需求側響應能力。

另外,加快儲能的規模化發展,推動電力系統全面數字化,構建高效、智慧的調度運行體系。黃學農形容,

比如電動汽車,電力系統給它充電看似是供電任務,但通過技術的發展包括採取經濟性措施,完全可以讓電動汽車促進我們系統能力提升。電動汽車在低谷時,系統給它充電;在用電高峰,讓電動汽車給我們系統放電。一輛電動汽車就可能成為電力系統的一個儲能裝置,如果成千上萬大規模的電動汽車,那對我們系統是非常有利的因素。所以我們要加快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是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第三,要構建新能源消納長效機制。一是在電網保障消納的基礎上,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等途徑,實現電源、電網、用戶、儲能各類市場主體共同承擔清潔能源消納責任的機制;二是統籌負荷側、電源側、電網側的資源,完善新能源調度機制,多維度提升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保障調節能力與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匹配;三是要科學制定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目標。要形成有利於新能源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整體優化的動態調整機制,各個地方風光資源不一樣、負荷情況不一樣、系統電網結構不一樣,要因地制宜,制定各地區的目標,充分利用系統消納能力,積極提升新能源發展空間。

路線圖成型 中國鋼鐵行業碳達峰目標曝光

內地「碳中和」減排限產 將這樣影響鋼鐵市場

中央提碳中和衍生了這種職業 內媒:前景好

另外,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一是大規模發展,裝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佔中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

二是高比例發展。「十四五」末,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約2/3,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將超過50%;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為能源電力消費增量的主體。同時,將發揮市場在可再生能源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今年開始風電光伏發展將進入平價階段,擺脫對財政補貼的依賴。

對於平價時代來到後新能源的發展不再需要補貼,但許多存量可再生能源項目仍存在補貼拖欠問題,導致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李創軍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印發文件,對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補貼資金滯後、導致企業資金緊張等問題提出了紓困辦法。

辦法包括,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商業化原則與可再生能源企業協商展期或續貸;鼓勵金融機構對已納入補貼清單的項目發放補貼確權貸款;鼓勵企業通過綠證交易的方式減輕企業利息負擔,分擔利息壓力等。

【兩會2021】李克強報告提碳排放 看中央為「碳中和」準備了哪些政策

【碳中和】中國若要引領第三次能源革命 這種電池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尹航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china.hket.com 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