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曝北京冬奧「黑科技」 冰球比賽可以這樣看(組圖)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1/04/08 14:39

最後更新: 2021/04/08 15:22

分享:

分享:

2022年冬季奧運會將於明年2月舉行。內地官媒曝光了一批冬奧測試活動期間亮相、中國研發的「黑科技」,應用範疇涵蓋賽事直播、防疫、場館建設、場地運輸等;這些科技新產品料將在明年冬奧中投入使用。

「黑科技」一詞源於日本動漫《全金屬狂潮》的術語,如今普遍被賦與「超乎想像科技」的正面意義。

新華社周四(8日)報道,北京冬奧和冬殘奧冰上項目測試活動上周四(1日)起進行至今,期間一批可用於場館及訓練、比賽的「黑科技」,亦同時亮相,並將於明年冬奧此一全球體育盛事中向全球展示。

【新冠肺炎】助社會力克疫情 日本引入的中國「新冠科技」有哪些?

國奧會將向奧運及冬奧選手提供中國疫苗 日本拒用(第二版)

報道指,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科技冬奧」,其中一項重點專項,正是「冰雪項目交互式多維度觀賽體驗技術與系統」。該技術採用「自由視角」技術來轉播冰球一類衝突性、觀賞性強的賽事;料觀眾透過此技術,將可以電視、手機或VR等設備觀看比賽,並隨時改變賽場視角和位置,以便「全方位」欣賞比賽選手的舉動,獲得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據報該科技已亮相於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館的冰球比賽項目測試中。

「自由視角」技術 冰球可這樣看

報道引述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原理是於國家體育館中的U型架上,架設40台相機;通過「三維重建和渲染」,可渲染出任意時長和幀率的特效片段。負責人稱,這種拍攝方式的效果,將相當於1200台相機同時拍攝拼接。

報道又指,該技術應用5G網絡技術,觀眾可借助「子彈時間」技術,在運動員競技過程中「凝固時空」,觀看比賽瞬間。另一方面,有關技術亦可幫助裁判準確判罰,並幫助運動員回顧技術和動作細節,提升成績。

微型膠布藏智能體溫計 實時監測續航10日

除攝錄技術外,報道指,冬奧測試活動期間,亦有用於賽事防疫的科技亮相,其中包括在五棵松體育中心獲場館內600多名工作人員應用的「腋下創可貼」(止血貼,港稱膠布)。

據報道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運行團隊主任介紹,「腋下創可貼」是一款可穿戴式「智能體溫計」。工作人員在使用時,只需將指肚大小智能體溫計貼於皮膚上,並以相關手機應用綁定,即可實時監測人員體溫數據,自動上報後台。而一旦有關設備偵測出體溫異常,防疫系統將及時反應。

報道又指,測溫芯片只有米粒大小、測溫精度可達0.05攝氏度、充電一次能連續使用10日的「腋下創可貼」,曾在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料亦可滿足冬奧等大型賽事的防疫需求。據報在近日冬奧測試活動期間,有關系統已有一次從發現異常、通報到系統,到場館作出反應並對有關人員進行監測的實際操作經驗。

點擊圖片放大
+6
+5

美與盟友共謀杯葛北京冬奧?美國務院急澄清有玄機  

【十四五規劃】中美科技戰7大戰場曝光 中國加大注碼(第三版)

物理機器人「識跟識避」 運大小用具降人工成本

此外,報道又介紹了一款有關測試活動期間,在五棵松體育中心輔助搬運工作的智能物流機器人。有關體育中心測試賽主場館與訓練場館間距約為150米至200米,一如冰球裝備等重量較大、人工搬運較費力的設備,甚至小至文件、餐具等都可透過該款物流機器人協助運輸。

據報該款物流機器人採用「激光+視覺」自助避障導航策略,在提前確定行走區域和主題路線後,可在場館內自由行駛;又配備跟隨功能等,降低人工成本。

冬奧史上首次 滑道以二氧化碳製「最快的冰」

在場地建設方面,報道引述國家速滑館規劃發展部副經理馮剛指,北京國家速滑館被稱為「冰絲帶」的滑道冰面並未採用國際慣用的環保製冰技術,而是採用了中國處於全球先進水平的「二氧化碳亞臨界直冷製冰技術」。

報道指,本次亦是冬奧歷史上首次在大冰面上採用二氧化碳技術製冰。據介紹,二氧化碳製冷相比以傳統冷媒製冰,可提升20%以上的效能,減少約等於3900輛汽車年度排放量的碳排;將來「冰絲帶」全冰面運行時,一年料可節省約200萬度電。

報道又指,有關技術還可實現冰表面溫差不超過0.5攝氏度,打造「最快的冰」,更利於運動員滑出好成績。

【中美角力】美眾院外委會通過法案 圖阻中國以冬奧作宣傳(第二版)

約翰遜自稱「狂熱親華」後 再拒杯葛北京冬奧

去年6月,國家科技冬奧領導小組首次召開會議,會上強調將全面落實「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理念,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科技支撐冬奧的各項任務。做好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示範;滿足賽事期間需求之餘,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並要考慮後奧運時代相關產品、設施的可持續利用。

責任編輯:黃良潤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