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倖存華人紀錄片將上映 揭美國排華、「賣豬仔」血淚史(有片)(第二版)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4/15 20:21

最後更新: 2021/04/15 20:44

分享:

分享:

早年愛情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曾轟動一時。而今紀錄片《六人》(The Six)亦將於周五(16日)在內地上映,向觀眾講述一段鮮為人知、關於鐵達尼號6名倖存華人,在當時充斥歧視、流言蜚語的美國,渡過劫後餘生的故事。

(新增末端「鐵達尼」號介紹)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六人》將於周五(16日)在內地上映。該片由英國導演瓊斯(Arthur Jones)、美國作家施萬克(Steven Schwankert)及《鐵達尼號》導演金馬倫(James Cameron)等製作,透過追溯「鐵達尼」號6名倖存華人的劫後餘生,首揭他們在種族歧視下的流離人生,及如何從相關歷史記錄中「消失」。

中國將翻拍《忠犬八公》變「八筒」秋田變唐狗(組圖)

內地清明票房超7億創新高 國產電影力壓《哥斯拉大戰金剛》?

導演瓊斯指,「鐵達尼」號海難中約有700名倖存者,從網絡或書本中均可找到倖存者的生活故事。惟關於從乘客名單上發現的倖存華人,其故事卻鮮為人知;在好奇心驅使下,便籌備有關紀錄片的製作,並召集20多名歷史和社會學者尋找有關倖存者的下落。

劫後赴美 卻遭《排華法案》驅逐出境

報道指,據登船記錄,當時船上共8名華人,均是三等艙的乘客,分別為方榮山(Fang Lang)、李炳(Lee Bing)、鐘捷(Chang Chip)、亞林(Ah Lam)、嚴喜(Ling Hee)、胡中(Choong Foo,音譯)、林倫(Len Lam,音譯),李林(Lee Ling,音譯)。

紀錄片的製作者們經多年研究調查,確認這批華人為職業水手,曾在歐洲的船上工作。1912年,他們被分配隨船赴美洲的任務。海難發生後,林倫和李林溺水而死;其餘6人中,有5人登上救生艇逃生。

而方榮山則抱著門板漂在海中,直到被一艘尋找倖存者的救生艇發現。據金馬倫披露,正是方的這段經歷,啟發了《鐵達尼號》中女主角獲救的場景創作。

報道指,6名倖存華抵達紐約時,迎面而來的並非夾道歡迎的人群,而是移民官的審訊。6名華人隨後均被當局據《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驅逐出境,從此消失在歷史記載中。

點擊圖片放大
+4
+3

這些華人同時背負了因種族歧視而成的流言及不實報道。據當時流行的說法稱,倖存華人為登上救生艇喬裝成婦女,因船難時婦女及兒童能優登艇。部分人質疑,三等艙男乘客平均存活率僅六分之一,何以8名華人乘客中有6人倖存。

百年屈辱 皆因歧視性流言、報道

導演瓊斯直言,人們認為「那些人非常不光彩」。他舉例,美國《布魯克林鷹報》(The Brooklyn Daily Eagle)於1912年4月報道,指倖存華人「偷偷躲在救生艇座椅下」的說法。他質疑若他們真藏起來了,艇上約一半人均能看見;而製作團隊復原了的同款折疊救生艇,發現根本難以躲藏。

研究鐵達尼號的歷史學者蒂馬丁(Tim Maltin)受訪時則指,有關流言均為媒體和公眾「在事後編造的故事」。他提到,漂在木板上倖存的方榮山在獲救後,仍奮力幫助救生艇救出所有倖存者,反映了倖存華人的英勇。

團隊還發現,6人在船難後的最初幾年仍一起工作,一戰後加入英國海軍當水手。戰後英國面臨經濟危機,工運人士要求驅逐移民,令6人中的多人被強制遣返回亞洲;如亞林在1920年遣返香港;嚴喜同年亦被送上前往印度加爾各答的輪船。

而方榮山則輾轉英國和香港,於1955年加入美籍。報道指,倖存華人多未向在中國以外的親戚,包括親生兒女,講述自己的故事。

報道指,當年媒體對有關倖存者作污名化處理,影響至今。紀錄片團隊則期望為倖存華人平反。亦有倖存華人後代稱,近來針對美國亞裔的襲擊數急增,希望有關紀錄片能呈現歷史,令當代人反思。

「豬仔」為廣東人對晚清海外華工的稱呼,有關華工多與海外公司簽約,到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洲,甚至是秘魯等國,作勞工乃至苦力(即被「賣豬仔」)。當中不少華工因無法返華,又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及移民資格而客死異鄉。他們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

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展開首航,原計劃前往紐約,惟中途擦撞冰山後沉沒, 船上2,224人中,共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和平時期船難。

《六人》(The Six)宣傳短片

責任編輯:黃良潤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