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大量儲蓄集中銀行房地產不夠健康 應吸引部分到養老金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1/04/20 22:57

分享:

分享: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周二(20日)表示,當前中國儲蓄規模已經很大,但大量集中在銀行賬戶和房地產,結構不夠健康,應把部分吸引到養老金賬戶。

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李波表示,「如果能夠推動養老金向積累型方向發展... ...中國應該有100萬億以上的養老金餘額」,是很大一筆長錢,能有效緩解長期資本不足的問題。

路透報道,李波引用數據指出,經合組織國家養老金積累的餘額加權平均佔GDP的比重,達到126%,中國這一比重僅為10%左右,若加上社會保險基金的應急儲備,佔比也僅11%。

李波強調,一旦養老金制度完成轉型,會對中國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資本市場發展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而中國的優勢是有較多資源能夠利用,支持養老金轉型。一是國有資本的減持,後續力度可以更大;二是國有土地的收益;三是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如果國有資本和國有土地收益不夠,還可以發一些50年、100年的超長期國債。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也在同一場合稱,中國儲蓄率非常高,廣義上可以算作養老金的一部分,但儲蓄多以短期為主,不具備真正的養老特徵,養老屬性比較弱。

他指出,目前要做的是,把不具備養老特徵的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養老產品。

他解釋,第三支柱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老百姓金融消費習慣、預期壽命、老齡化程度及出生率有關係,但目前中國第三支柱比例非常低。

責任編輯:林佩怡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