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注長征火箭殘骸落點 中國專家指出原因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5/10 10:17

最後更新: 2021/05/10 11:09

分享:

分享:

中國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殘骸昨日(9日)上午10時24分墜入印度洋海域,落海前絕大部分器件於重返大氣層過程中燒毀。此前,美軍、歐盟等機構密切關注並預測火箭殘骸重返大氣層的時間和地點。中國專家點明其中的軍事意義,指這相當於預測真實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參數的演習。

精準預測殘骸重返大氣層難度大

據《環球時報》報道,在火箭殘骸重返大氣層前,各方紛紛對窗口時間進行了預測。周六,美軍太空司令部估計該枚火箭殘骸重返大氣層的時間約在北京時間9日10點11分前後一小時。同時,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太空研究和發展中心航天公司軌道和再入碎片研究中心(CORDS)將其重返地球的時間定位在北京時間11點02分前後2小時內。而歐盟空間監視與跟蹤系統 (EUSST)預測時間為北京時間10點32分前後139分鐘內。

北京時間9日,中方預計火箭殘骸再入時間為當日10點12分±15分鐘。

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表示,火箭是中國發射的,中國自然有先天優勢,掌握火箭精確的末級質量和幾何尺寸以及發射入軌的精確參數,而美國和歐盟則是估計徝。

軍事專家宋忠平分析,從航天測控,包括軌道測控的角度而言,中、美、俄等航天大國都具有權威性,相比而言,火箭脫離軌道的時間點比較好預測,但火箭殘骸在大氣層中不斷燒毀,墜入大氣層時空氣動力發生變化,是失去控制的,在這樣的不斷變化中做出精準預測就會增加難度。

長征火箭殘骸已墜落馬爾代夫附近  美軍緊盯

西方炒作「中國火箭殘骸失控墜落」 外交部一句話反駁(第二版)

至於美軍及其它機構對火箭殘骸墜入地球時間和落點進行預測是否有軍事意義,黃志澄認為,「雖然這次火箭的末級不是一個真實的導彈,但對其飛行軌跡和再入大氣層性能參數的預測,也可作為他們對預測真實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參數的演習。這種預測對精確反導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的。」

宋忠平也贊同預測火箭殘骸的時間和落點有一定的軍事意義,是對各個國家航天系統的一種考驗。不過宋忠平認為,火箭殘骸和末端導彈彈頭有所區別,末端導彈彈頭具備一定的機動變軌能力和抗打擊能力;而火箭殘骸已失去控制能力,相當於一個高速墜入地球的人造天體,不具備機動、變軌和其他能力。

責任編輯:尹航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china.hket.com 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