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企業因大宗商品升價減接訂單 全球供應面臨風險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1/06/02 12:48

最後更新: 2021/06/02 12:57

分享:

分享:

《華爾街日報》報道,受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影響,中國製造商正拒絕接受新訂單,甚至考慮暫時停止生產,等待大宗商品價格恢復正常,或全球消費品需求降溫。報道指,此舉可能會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更大壓力,並導致更嚴重的通脹。一旦原料價格未如預期般下降,減產反而會對製造商構成更大的成本壓力。

原料價格飆升、工人短缺問題,已對中國的較小型製造商造成壓力,包括許多向歐美市場銷售產品的企業。雖然送分企業把成本轉嫁海外買家,但影響仍然很大,尤其很難將產品價格提高到足以抵消影響的程度,同時也要冒著被競爭對手搶走生意的風險。企業現在正在尋找其他解決方案,避免虧損。

大宗商品價格上升,迫部分企業不接單及減產

總部位於廣東中山的吸力王電器有限公司,5月中旬宣布暫時停止接受新的訂單,並要求客戶等兩周後再議價,因為價格波動較大。該公司稱,自4月份以來八德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部分原因是金屬、玻璃和開關的價格大幅上漲。當地一家玻璃廠亦表示,從年初至今,產品已加價約5%,但追不上成本上升一成的步伐。部分原因是政府關閉或限制了一些高污染工廠的生產,包括一些玻璃工廠。玻璃生產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中國已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報道提到,中國製造商推遲接單及減產,希望捱過原料成本急升的時期,以免蒙受重大損失。但與此同時,西方消費者正因紓困措施而擴大消費,從單車到手提電腦在內的各種商品訂單均已大幅增加,這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壓力,推高了原材料價格,「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或者西方消費者的需求沒有降溫,那麼製造商的對策可能會失效。在這種情況下,工廠限產只會加劇商品短缺,這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成本壓力」。

報道指,中國的製造業面臨工人短缺問題

許多中國企業還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並不總是有足夠人力能滿足全球對其產品需求的激增。東莞的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表示,亞洲地區鞋廠今年的訂單激增,但一直難以招到足夠多的年輕員工。這個問題並非廣東獨有,而是遍及全國。現在國內年輕人寧願當速遞員,也不願去工廠上班。

人行研究員:考慮人幣適當升值,抵禦輸入性通脹

報道指,最近幾周,中國官員多次發出警告,包括要求大宗商品行業的領軍企業不要進行操縱市場、囤積居奇和其他可能推高原材料價格的活動。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在5月份升至72.8,是自2010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人行上海分行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47%的受訪製造企業計劃在近期調整產品價格。人行上海總部調查研究部主任呂進中5月份在官方媒體中撰文稱,逾38%的受訪企業預期未來一個季度,原料均價仍會上漲。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之際,中國應該考慮人民幣適當升值,抵禦輸入性通脹的影響。

中國4月規上工業利潤年增57% 大宗商品價高增中下游行業壓力

五部門約談大宗商品重點企業:不得哄抬價格

中國出口高景氣料能延續 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