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成功拉攏歐洲組「遏華陣線」? 德媒不太認同

國情動向 12:27 2021/06/19

分享:

分享:

美國總統拜登歐洲之行,被視為實現聯歐抗中戰略的重要一步。一些德國媒體卻認為,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上,歐洲國家有自己的考慮,且特朗普時期的歐美關係撕裂也未曾完全修補,歐盟未必要會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把民主自由面臨的各種威脅全歸咎中國崛起,本身就是種自欺欺人的理由。

《時代週報》(Die Zeit)評論指,北約領袖峰會後的聯合公報猶如這次拜登歐洲行的成績單,「中國」一詞出現高達10次,前所未見。美國在北約峰會聲明促成用強硬文字應對中國,歐洲雖順遂華府心意,但透露出不情願。像法國總統馬克龍雖支持聲明,但也強調北約不應淪為太平洋聯盟。

評論指出北約也許需要新對手,但找上中國恐不適合。與中國的衝突,究竟屬既有國際體系下的爭端,還是民主與威權模式間的體制衝突,歐洲採前者,而美國採後者。如今北約被美國拉入戰局,西方國家在外交政策上須對此公開釐清,而非一如既往般妥協了事。重要的是,北約自身就不是完美的民主聯盟,單是保護東歐免於俄羅斯恫嚇就夠讓其焦頭爛額,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也不願北約分心去應對中國,擔心盟國防衛與嚇阻的面向走調,抗中顯非北約的任務。

G7被爆為了中國吵架 CNN:會議室一度切斷網絡

北約G7不友善中國怎應對?傅瑩一句說明:辦好自己事

點擊圖片放大
+3
+2

《商務日報》(Handelsblatt)評論指,拜登建立聯盟抗中的做法,不符歐洲的利益。這次G7峰會對外傳遞一種「西方回來了」的訊息,但峰會上盼喚起世人1990年代西方榮景的做法已不合時宜。西方民主政體普遍經濟不振,動能已不如其他地區。拜登展現毫不妥協,對歐洲盟友而言本身就有風險。

歐盟比美國更加倚賴中國市場,它的難處在於一方面要靠美國施壓中國改善貿易不公,卻又不希望與中國撕破臉,尤其德國,如與中國決裂,損失會比美國更大。這使得歐美間固然有許多共同利益,但無法事事一致。此外,過去4年以來,特朗普政府給予歐洲「不可靠」的感覺仍餘悸猶存,加上美國民主光環褪色,今年1月6日國會被佔陰影、已然兩極化的美國,可能很快又選出「特朗普二號」,甚至他本人捲土重來,這些不是拜登的感性言詞能夠釋疑。

評論還指,美國國內的危機仍深,對外要處理如何與中國共處的問題,恐使華府自身也未必可預測,也讓歐洲有更多理由走自己的路。

拜登謀安撫普京專心應對中國 如意算盤未必打響

拜登矯正記者:我同習近平彼此了解  但不是老朋友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