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為民主必勝中國」新加坡前高官:他們忽略了這件事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7/09 13:28

最後更新: 2021/07/10 15:35

分享:

分享:

「美國以為民主必勝中國」新加坡前高官:他們忽略了這件事

《美國會輸給中國嗎?》這是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發表的文章。馬凱碩指出,美國將中國「妖魔化」,引導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民主必勝中國威權制度的真正危險,在於「美國人甚至根本沒法想像他們可能會輸給中國」。馬凱碩認為,美國覺得他們的對手是中國共產黨,因此自以為西式民主必會勝出,但他們忽略了一項重要事實。

點擊圖片放大

新加坡國際政治學者、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兼安理會主席、原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月初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The National Interest)撰文,直指妖魔化中國在美國官方和民間都獲得動力,美國沒有一天不說起某些關於「中國威脅」的警告。

他稱,這正使得美國人相信,美國般的開放社會,對中國的威權制度有許多自然優勢。「這種心理上欠缺想像美國可能輸給中國的能力,意味美國人正嚴重低估中國的挑戰。」

馬凱碩寫道:

「美國政策制定者正在犯下的最大概念錯誤,其實很簡單。他們以為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共產黨。這解釋了美國認為美式民主必會勝利的自信。但是美國這年輕共和國的真正戰略競爭對手,是一個有四千年歷史的文明。」

「作為美國的朋友,我只能驚訝他們巨大的戰略自滿,他們正幼稚地投入一場他們很可能會輸的競爭。」

美國逾40團體促拜登改中國政策:地球未來繫於結束新冷戰

拜登:習近平打賭美國民主勝不過專制

馬凱碩引述孫武所言「知己知彼」,形容這是最古老的地緣政治規則。

他不諱言,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中國挑戰了美國的安全、繁榮和價值觀」一言,句句都錯。

馬凱碩解釋,第一,中國沒有挑戰美國的繁榮。「中國人比這更精明,他們把美國的繁榮,看成是中國經濟繁榮的助力。」「如果拜登總統能提出一個有利中美兩國經濟的交易方案,中國會很樂意接受。美國繁榮是中國的資產,而不是負擔。」

第二,中國沒有威脅美國的安全。「中國不可能軍事入侵美國(兩國隔著太平洋);中國不可能核打擊美國(中國核彈頭只有美國15分1);中國也沒有在中東等地區威脅美國的軍事優勢。」

他引述布魯金斯學會專家歐漢倫(Michael O'Hanlon)所形容的:「如果中國是北約成員,美國只會要求中國增加軍費,因為中國的軍費佔GDP比重遠低於北約2%的最低目標。」

馬凱碩表示,如果中國威脅美國安全,中國應很樂意看到美國削減軍費、航母、戰鬥機、海外基地,但其實,中國的戰略家反而很樂意看到美國浪費資金,打毫無必要的戰爭,維持巨額國防預算,因為這只會在教育、科研等關鍵領域,削弱美國競爭優勢。

美國突然為台灣劃出紅線 外媒:為「習拜會」鋪路

習近平與160國政黨領導人峰會 「反圍堵」拜登孤立中國

第三,中國也沒有威脅美國的價值觀。馬凱碩指出,美國的想法可能來自兩種誤解。

首先是,美國人錯誤地以為,中國既然由共產黨執政,那麼就會跟蘇聯一樣,致力證明共產主義優於民主政治。然而,中國的真正使命是復興中華民族,而不是輸出共產主義。

接著是,美國人誤以為,當中國取代美國成為頭號經濟大國,就會像美國一樣致力於普世使命,輸出中國模式,就像美國輸出美國模式。「美國人需要理解一個基本事實:儘管美國人相信任何人都能成為美國人,但中國人不相信其他人用類似方式就能成為中國人。」

副外長樂玉成:美國仍是第一強國 衰落的是霸權和思想

民調指美國對世界民主威脅 大於中國俄羅斯

馬凱碩建議,美國其實只要將和中國的競爭,限定在經濟領域,那麼一些簡單的措施就能提振美國競爭力:

第一步是將美國國防預算減半,將節省的錢投入科研;第二步是從中東撤軍,停止毫無必要的戰爭;第三步是逆轉特朗普政府發動的對華貿易戰;第四步是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馬凱碩坦言:

「中國正執行一項深思熟慮的長期戰略,正在成功改善14億中國人生活,同時增進中國和大部分國家的經濟聯系,讓世界能從中國繁榮獲益。美國卻沒有可比的全面戰略。」

基辛格談意外收穫 中美化解科技戰鑰匙應這樣

NBA能助緩和中美關係?總裁這樣說

華春瑩:中國民主才是最廣泛最真實的民主 歡迎來討論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連兆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