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內需恢復不充分 經濟下行壓力大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1/08/09 17:27

分享:

分享:

中國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1%,略高於預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則上漲9%,追平5月創下的逾12年半高點,亦高於預期。曾擔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認為,數據顯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政府應該千方百計促進就業,提高居民收入,以提振消費者信心。

他認為,PPI漲幅擴大意味著企業成本進一步推高、困難更大。 CPI中食品價格下降,說明居民消費意願更低,可能與就業不充分有關,當然可能與食物供應充足也有關。

中國經濟最主要問題仍是內需不足

賀鏗在接受路透專訪時稱,當前中國經濟問題供給側、需求側都有。但他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需求側問題。他指,根據上半年的統計數據,居民消費不旺,內需恢復仍不充分,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

他指,這也是上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新聞通稿提到「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強調「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的潛在之意。

對於如何理解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跨週期調節」,賀鏗認為,中國跨週期調節政策落點仍應放在民生,並以充分就業為目標。為了達到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必須讓跨週期政策鬆緊有度,這是實施政策的藝術。

究竟什麼是「跨週期調節」?在賀鏗看來,就是著眼於未來或者說是著眼於長遠目標的宏觀政策,一般不會因短期原因而改變。例如,美國6月份CPI按月漲幅創13年來最高,許多人都認為要發生嚴重通脹了,甚至要「外溢」到其他國家了。

但是,美聯儲仍然穩坐釣魚台。美眾議院希望鮑威爾做解釋時,鮑威爾回應:近期物價上漲的原因並非是經濟過熱,而是全面重啟直接導致的。有人預期,他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會使用逆週期措施--加息。由此可見,「跨週期調節」,是建立在綜合的經濟預測基礎上的,而不是依據眼前的表現做決策。

跨週期調節應以「充分就業」為中心目標

此外,「跨週期調節」的政策目標是充分就業,讓「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目標是否實現了,需要綜合分析,要參照其他統計數據。主要宏觀指標要協調、要科學適中。經濟增長不是越高越好,通脹率也不是越低越好。

為此,他認為,中國的跨週期政策設計和實施的指導思想既要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又要藉鑑美聯儲和其它國家的經驗。事實上,目前中美經濟遇到的問題都是過度實施凱恩斯主義政策之後產生的各種經濟問題。所以,更具有研究、借鑒的價值。

曾在官場浸淫多年的賀鏗尖銳地指出:

從中國實際出發,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強調到脫離了真實,更不能當做學習國外經驗、掩蓋自己不足的擋箭牌。我們有些領導的確獲取過高學歷,人們尊敬為「專家型領導」。但是我希望千萬不要自己把自己當成專家,聽不進逆耳的忠言。我們很多可以避免的錯誤都出在聽不進逆耳的忠言和強調「特色」之上。

賀鏗認為,中國設計和實施「跨週期調節」政策,至少要做到:首先要有真實的統計數據,全面分析和預測經濟形勢,把握好政策的「時效度」;其次要確定好政策目標。並建議也以「充分就業」為中心目標;在轉換到逆週期調節時,不能「轉急彎」。要用「試探」方法漸近推進。同時可以運用多種輔助措施確保「跨週期調節」政策實施,體現「中國特色」制度優越性。

他以中美抗疫的宏觀調控政策目標對比較分析稱,新冠疫情發生後,在2020年迅速在全球蔓延。各國都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來抵禦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但是各國的政策目標不完全一樣。

美聯儲主要是保持經濟中比較寬鬆的流動性,提振社會主體的信心和預期和穩定金融市場;財政擴張主要是解決失業人員的生活困難,以直接補貼為主,穩定居民消費信心和能力。

中國專家不贊成直接發錢,生怕發了錢居民不消費。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項目投資上,並且提出了頗具爭議的“新基建”名目。有的專家甚至還計算了要保持百分之幾的經濟增長率,就需要增加多少財力,加大多大的財政赤字。

賀鏗稱,「說是民生問題比天大,實際上還是GDP比天大。」調控政策目標不一樣,政策結果當然也不會一樣。 

責任編輯:蒯宇澄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