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阿富汗】中美俄終可合作?3因素說別太興奮
▲ 【塔利班阿富汗】中美俄終可合作?3因素說別太興奮
塔利班奪取阿富汗政權,雖然釋出各種訊號,設法安撫外界,但其激進伊斯蘭組織本質有否改變仍待觀望,如何應對一個塔利班掌權的阿富汗也成了國際社會難題。中國、美國、俄羅斯在阿富汗問題上都有共同利益,應對阿富汗因此是中美俄難得的合作契機。但專家認為礙於3大因素,中美俄要真正就阿富汗問題合作並不樂觀。
塔利班在美國尚未完成撤離之際就開入喀布爾,美國政府始料不及。美國情報部門上周才宣稱,塔利班要3至6個月方可能控制阿富汗全國,怎料話口未完阿富汗就變天。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周一(16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美國國務院公佈消息只稱,兩人談及阿富汗形勢發展,包括安全議題和雙方各自撤僑事宜,沒有交代詳情。
中國外交部新聞稿則詳細表明,王毅向布林肯指出,中方願同美方溝通對話,推動阿富汗問題實現軟著陸,促使阿富汗不再發生新的內戰或人道主義災難,不再成為恐怖主義滋生地和庇護所,鼓勵阿建立符合阿富汗國情、開放包容的政治架構。
王毅強調,美國應在助阿富汗維穩防亂、和平重建上發揮建設性作用。美國前一段倉促撤軍已對阿富汗局勢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下步如再制造出新的問題,更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中國表明態度 與美國合作非無條件
分析認為,王毅在與布林肯的通話中,表達了中國願同美國就阿富汗問題協調合作的意願,但這種合作並非全無條件。
事實上,王毅就此闡述已非常清晰:「美方不能一方面處心積慮遏制打壓中國,損害中方正當權益;另一方面又指望中方支持配合。國際交往中從來不存在這種邏輯。」
蘭州大學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表示,客觀上,中美在阿富汗問題上擁有不少共同利益,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保證阿富汗不出現大規模動蕩混亂,二是阻止阿富汗境內恐怖主義外溢,三是尋求在阿富汗構建一個包容代表各方力量的政權安排。當前中美關係大背景下,阿富汗問題是中美為數不多可能合作的領域。
然而,國際政治現實顯然更為複雜。
美國3種行為 阻礙中美真正合作
朱永彪同時坦言,3個因素可能成為中美在阿富汗問題上合作的障礙:美國對抗性的對華政策、華盛頓對中國阿富汗政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儘管中美在阿富汗問題上有立場和利益一致的地方,但美國整體針對中國的對抗性戰略沒有改變下,美國指望中國能夠幫助其從阿富汗脫身是不現實的,更不必說華盛頓阿富汗政策調整還被視為意在「集中精力對付中國」。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也為中美就阿富汗合作設置障礙。
在阿富汗問題上,美國政府的對華態度有過明顯的轉變過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所副所長王世達稱,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和特朗普執政初期,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曾對中國抱有較大期待,認為雙方可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合作,但到特朗普政府後期,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從反恐轉向與中國的大國競爭,中美合作空間不斷縮小。而拜登政府基本延續了特朗普後期的對華戰略。
王世達指出,在阿富汗問題有限的合作空間內,中美的實質合作也非常難啟動。近年來,中美多次就阿富汗問題上合作溝通,但達成的實質合作屈指可數。
美國或有意以阿富汗泥潭「捧殺」中國
朱永彪亦說,在阿富汗問題上,美國對中國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認知。美國一些政策界人士認為,無論美軍是否撤離,中國都有強烈、主動參與到阿富汗事務中的意願,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對阿富汗事務始終保持謹慎兼具建設性的態度。
專家認為,中國早前和塔利班代表在天津的會晤,並不能被視為「中國尋求積極介入阿富汗局勢」的訊號。中國與塔利班的接觸,應被視為與阿富汗政治力量的正常互動,與美國、俄羅斯等國與塔利班的接觸並無本質區別。
俄羅斯也不急於重返「帝國墳墓」
中美外長通電話的同一天,中俄外長、美俄外長也分別就阿富汗問題通話。
中方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話中提出,中俄有必要就阿富汗新形勢,加強戰略溝通與協作,包括維護中俄在阿富汗正當利益,保障中俄人員、機構和企業安全,阿富汗塔利班應與各類國際恐怖勢力劃清界限等。
美俄通話中,兩國外長表示,願與中國、巴基斯坦、其他相關國家以及聯合國代表繼續磋商,為在新背景下開啟包容性的阿富汗內部對話創造條件。
朱永彪認為,從俄羅斯目前表態看,莫斯科並不急於承認塔利班政權,而俄羅斯正在做一些基礎工作,如幫助中亞國家「紮牢籬笆」提升邊防能力,考慮聯合軍演等。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錢峰表示,俄羅斯沒有積極填補美國軍事真空的意圖。一方面,前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給了俄羅斯深刻教訓,致使它不願重蹈覆轍;另一方面,敘利亞事務已佔據俄羅斯不少精力,俄羅斯無意再多面開闢戰場。
中俄對美立場相似 或再走得更近
分析認為,在阿富汗問題上,俄羅斯與中國的立場與利益訴求非常相似,即在地區安全與大國博弈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並認為美國不負責任倉促撤軍,對阿富汗局勢造成嚴重衝擊。
中美俄是否有望實現三方合作,協助阿富汗解決未來政治安排?王世達指出,中美俄加上巴基斯坦等國的協調機制一直存在,接下來,各國合作重點是保證阿富汗權力平穩過渡,以及構建一個盡可能涵蓋最多民族、團體的阿富汗政權。
不過,除卻上述地緣政治因素對幾個大國立場的影響,這機制缺乏執行機構,即使達成共識,能否落地應打上問號。
大國就算合作 阿富汗國情未必肯配合
朱永彪則認為,在阿富汗事務上,大國的協調終究只是外因,無法彌合阿富汗內部,各派勢力的歷史矛盾與深刻分歧。
他表示,不是大國定下議程,阿富汗就會跟著走。這也可能恰恰是很多大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犯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阿富汗內部力量的動力、建設力和破壞力都很強,大國不應力圖充當家長角色,也無法解決阿富汗根本問題。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連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