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疑懲罰立陶宛親台 不買其乳酪、農產品及木材(第二版)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8/23 14:32

最後更新: 2021/08/23 14:35

分享:

分享:

中國疑抵制立陶宛乳酪木材  反擊親台舉動

立陶宛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觸及「一個中國」紅線,中國大陸已召回大使。立陶宛媒體報道,有木才及乳酪等出口商表示,已接不到來自中國的新訂單;中方亦以病蟲害為由,拒絕向立陶宛農產品批出進口中國的許可證。中方被指已啟動懲罰立陶宛。

(從3至17段新增詳細內容)

中方日前指立陶宛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有權、也應當做出正當合理的反應。

立陶宛媒體報道,除了「中鐵集裝箱」告知客戶中方將暫停8月底及9月一周一班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列車外,立陶宛農林牧產品出口及原物料、零組件進口也面臨中方阻礙。

中國10日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立陶宛外交部證實大使已離開首都維爾紐斯。除了外交手段,有跡象顯示北京已透過多重經貿管道向立陶宛施壓。

一名木材出口商告訴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他的業務可能受中國與立陶宛關係惡化衝擊。

木材出口商 失去中國訂單

他的貨品約95%出口中國,經營中國市場已15年,目前一年營收約5000萬歐元、折合逾4.5億港元。本來穩定發展的生意卻在中國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當天驟變。

傳中斷直達立陶宛鐵路貨運 中鐵集裝箱:一切正常

立陶宛外交部遭網絡攻擊 傳外洩文件或涉中國

他說,中國客戶已向他示警,立陶宛企業有可能被政治定調為「不受歡迎者」。他說,目前已接不到新訂單,若情況持續惡化,將考慮繞道波蘭出口中國。

立陶宛工業聯合會主席楊努列維丘斯(Vidmantas Janulevičius)說,不同產業已傳出中方停止更新、批准進口許可,或對產品提出不見於以往的抱怨,例如來自立陶宛的農作物被指有病蟲害。

波羅的海通訊社(BNS)引述立陶宛國家食品暨禽畜管理局(SFVS)局長斯塔斯克維丘斯(Mantas Staskevicius)報導,中方已暫停立陶宛農畜產品進口許可核發程序,雙方已進行多年的農畜產品同等性談判也突然停止,且中方至今未明確說明原因。

立陶宛農產品 被中方指有蟲害

斯塔斯克維丘斯也提到,雖然中方尚未明令禁止進口立陶宛產品,但他擔憂這遲早會發生。他舉例,一個月前就有一家立陶宛啤酒出口商被中國撤銷資格,且自今年初以來,與中方的出口許可談判就越來越困難。

人口280萬立陶宛為何一再挑戰中國?專家:背後因為這國

中國罕有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有多嚴重?會否斷交?

立陶宛國家食品暨禽畜管理局的資料顯示,立陶宛去年對中國出口約472噸牛肉、7700噸乳製品、625噸漁業產品;今年以來至8月,上述產品的出口量分別是553噸、3900噸、80噸。

立陶宛官方數據顯示,去年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額為3億歐元(折合逾27.3億港元),自中國進口總額則超過10億歐元(折合91.2億港元)。立陶宛主要自中國進口各式原物料和零組件。

立陶宛鐵路公司(Lietuvos Geležinkeliai)近日透露,隸屬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的「中鐵集裝箱」(CRCT)未直接通知立鐵貨運中斷事宜,立鐵還是透過客戶得知相關消息。

點擊圖片放大
+7
+6

不過,立陶宛業界已傳出中方未來幾年都不會有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班次。儘管目前相關班次仍正常行駛,業界不排除中方將臨時告知斷運,讓立陶宛措手不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表示,在當前兩國關係背景下,既往的經貿合作以及未來的合作意向肯定會受到波及,「目前『球』在立陶宛一方,如果立陶宛能夠改變錯誤方向,雙方的經貿合作還可以繼續;但若立方仍不收手,必將削弱雙邊經貿的信心。」

華替瑩批立陶宛 為「台獨」勢力站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回應召回駐立陶宛大使時表示,立陶宛嘴上說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實際上卻公然同台灣當局搞官方往來,甚至為「台獨」勢力站台的行徑,中國人民絕不答應。

華春瑩強調,必須指出的是,中立建交以來,中方始終尊重立方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從未做過有損立國家利益的事情。立方允許台當局以「台灣」名義設「代表處」,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有權也應當做出正當合理的反應。

她又指,「我們再次敦促立方不要誤判中方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切實履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為兩國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