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旺季限電 央媒罕批地方政府臨急抱佛腳交功課
▲ 內地旺季限電 央媒罕批地方政府臨急抱佛腳交功課
內地多地近日嚴格推行「能耗雙控」(控制能源消耗總量、能源消耗強度),但鐵腕措施引起擾民質疑。浙江省緊急下令多個高能耗行業停產,有工廠據報下午接到通知,晚上就要停運。東北多地也受限電之苦,有些地方停電超過12小時。時值「金九銀十」生產旺季,《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號《俠客島》批評,各地方政府此時拉閘限電,是對中央提出「能耗雙控」目標多年後平時不作為,臨急抱佛腳的表現,如不糾正後患無窮。
《俠客島》發表文章,提及8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發佈文件,對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做了測評「晴雨表」。結果顯示,部分地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9省區被列為一級預警地區。
隨後,一些地區開始「命令式」停產,要求高耗能產業停限產甚至拉閘限電。有人就把停產限電歸罪於「能耗雙控」,認為政策突然加碼導致地方突擊式停產限電。
《俠客島》指出,能耗強度約束制度其實已實施10多年,「能耗雙控」亦執行近6年,按季度發表的「晴雨表」也做了八、九個年頭。「能耗雙控」目標要求一直穩定、明確,不存在臨時加碼。
中國自「十一五」開始,就將單位GDP能耗降低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期間,中國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這個指標更細化為全國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珠三角多地最嚴限電 部分企業「開一停六」 訂單交貨期拉長1倍
文章直言,各地全力優化能耗指標、不惜關停生產甚至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一刀切」做法,說白了,跟開學前狂補作業一個道理。
文章稱,各地本應按照既定「雙控」目標落實政策,但自疫情發生以來,受避險資金青睞的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相關企業存在擴張產能衝動。國內有序防控疫情、較早實現復工復產,為承接境內外生產需求打下必要基礎。此後,國內工業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
同時,部分地區在2030年碳達峰預期下,將「碳達峰」前的近10年理解為「攀高峰」的時間窗口,搶著上高耗能、高排放的「兩高」項目,違規給「兩高」項目開綠燈,想提早把住能耗增量「地盤」。一些地方未批先建項目屢現。
國家發改委於是給出一級預警,考核壓力下,各地又趕緊立「軍令狀」、加速整改。但轉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標如何達成?於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強力手段,定指標、壓任務,對產業園區和行業強制性限產停工、拉閘限電。
《俠客島》反問,任務早已明確,目標也很清楚,為啥非要火燒眉毛才想起落實呢?早早就看見紅燈,非要等沖線時猛踩剎車,考慮過乘客感受嗎?
文章炮轟,地方政府平時不作為,臨近考核搞層層加碼、玩命突擊;平時高喊「綠色發展」口號,實際工作中卻一再追逐短期效益,這暴露出一些地方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偏差,對綠色低碳轉型的謀劃不積極。
文章續稱,運動式「減碳」已被政治局會議點名批評,如不糾正,後患無窮。
「一刀切」要求企業停產、限產,相關產品必因供不應求而價格上漲。又因限產企業多涉及上遊原材料,漲價必然導致下遊企業利潤空間縮減,進而迫使企業將生產成本轉移至消費端,提升消費價格,擡高通脹水平。這非但無益於節能減排、轉變發展方式,反而給經濟社會帶來不必要的失序。
文章表示,做好「能耗雙控」的辦法其實有很多:比如,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通過技術升級提升資源利用率;再如,優化地區、產業、企業間的能源梯級利用,借助智慧化管理系統減少能源浪費;還可以對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造、綠色照明、綠色制冷,聘請專業公司設計綠色節能方案等。
「要答好這道題,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久久為功,尤其是注重功在平時,有規劃、有節奏,少幹臨時抱佛腳的蠢事。」
【碳中和】「能耗雙控」新政傳12省限電 內媒說有些上市公司已停產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連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