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畢業生寧送外賣等考公務員 也不到企業就業?專家這樣剖析
近日在一場論壇上,內地「玻璃大王」、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表示,不理解現在有很多畢業生寧可送快遞、送外賣,等著考公務員,也不願意到企業就業。同場的全國政協常委、教育學者朱永新回應稱,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很困難,另一方面卻是企業還缺人,這是一個結構性矛盾。
早前,國家公務員局公布,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2年度公務員招考,共有212.3萬人通過資格審查,報名過審人數首次突破200萬,平均68人爭一職位。與此同時,近年有關年輕人寧送外賣、快遞也不入廠的新聞也不少見。
朱永新表示,目前內地高等教育已走向大眾化教育,高中入學率超過90%,高等教育普及率已超50%,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但大學生文憑不等於水平,學歷不等於學力,迫切需要一個從學歷社會走向學力社會的新發展時期。
要培養創業者 倡彈性學習就業
他引述美國人寫的書《反對教育的理由》,認為教育方面的時間和金錢都被浪費,人的學習不是為了真正提升能力,而是為了拿到文憑,文憑已成一個標誌物、一個符號。當一個社會為符號、為外在標誌努力的時候,方向就錯了。
朱永新指出,更重要的是,如果培養的是創業者,今後大學生畢業出來不僅僅是就業、去爭搶崗位,同時還能創業、創造崗位。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不是大學生就業難,而是培養的大學生還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需求、不能具有真正創業精神和情懷,眼高手低等一些問題還存在。因此,教育迫切需要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和時代。
他又提到,現在幾百萬人同一時間畢業,過於集中也是個問題。如果學生畢業時間是彈性、不斷流動,如果學習與工作之間是不斷交互進行,一個人想工作時可工作,想學習時可學習,就不會這樣擁擠到就業上了。
【躺平主義】世代之爭:富豪質疑青年「躺平」中國靠誰?結果這樣
他舉例,德國一些高等職業大學是在學生入學第一天開始,就和企業、就業聯繫在一起。所以,產業、學校、科研機構怎麼更好地合作起來,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式。如果學校跟企業有更多的合作,就業難度問題也會得到緩解。
曹德旺冀參考日德做法
由曹德旺捐資創立的河仁慈善基金會,上月與福州市人民政府簽訂關於建設福耀科技大學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大學為應用研究型學府,由河仁慈善基金會出資舉辦,後者計劃投資100億元。
曹德旺表示,他辦一所大學的目的,不是讓中國多一所大學,而要吸取日本和德國的一些好的做法來培養學生,希望能夠在中國找到一條路。他希望,看到教育界培養出來更多熱愛工作、專業、自己的家及有報國為民的胸懷的學生。「我們企業幾個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他們根本不是為了錢去做事。」
責任編輯:林佩怡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