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行壓力加大 央媒權威回應中國經濟十大問題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2/04/19 16:20

最後更新: 2022/04/19 16:34

分享:

分享:

中國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4.8%,新華社發文指,首季經濟開局總體平穩,但世界局勢復雜演變,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相關權威部門表示,一方面要堅持科學精准、動態清零,盡快控制住本輪疫情﹔另一方面要搶抓二季度窗口期,落實落細各項穩增長舉措,確保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新華社發布《當前中國經濟十問》的分析文章,梳理當前中國經濟十大關切問題,包括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如何緩解就業壓力、如何穩產業鏈供應鏈等,採訪權威部門和權威人士進行解答。

一、困難挑戰增多,如何看待當前經濟走勢?

文章指,總體看,首季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平穩開局。當前成績,實屬不易。但當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困難挑戰明顯增多。

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沒有改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鍵」,封控管理區域部分停工停產,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部分行業企業困難加大,小微企業面臨運營困難﹔旅游住宿、交通出行、餐飲娛樂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活動受到制約﹔重點群體就業難度增加,部分行業就業人數減少……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從中央到地方,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加快落地,尤其近期進一步發力,與疫情競速,和困難賽跑,在助力經濟爬坡過坎中不斷釋放「穩」的力量。

當前中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經濟體量大、回旋余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二、統籌防疫與發展,如何算好大賬?

3月以來,本土疫情波及30個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萬億級GDP強市,也有吉林等農業大省,輻射區域廣鏈條長,經濟下行壓力階段性放大。一些境外媒體和機構頻頻質疑中國嚴格防疫「代價高昂且不可持續」,社會上也有「躺平」「與病毒共存」等論調。

文章指,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帶來短期經濟沖擊,但中國抗疫實踐進一步印証:一時的「管」正是為了更好的「放」。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方面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堅持科學精准防控,防止層層加碼「一刀切」,二者統籌兼顧,才能確保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三、應對空前壓力,就業能否穩得住?

經濟下行壓力,首當其沖影響就業。最新統計顯示,受多重因素影響,今年就業前兩個月溫和開局后,3月波動明顯。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5%,其中3月為5.8%。招聘機構數據亦顯示,本是傳統旺季的3、4月,就業市場走勢低迷。

從就業需求看,總量壓力在加大。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二者均為近年新高。

從崗位供給看,不少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困難明顯增加、招工放緩,甚至減員、裁員。原本吸納就業較多的房地產、教育培訓、互聯網及接觸性服務行業,招聘需求明顯下滑。

從供需匹配看,「就業難」「招工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青年緩就業、慢就業現象增長,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突出。3月,16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16%,為近幾年同期最高值。

文章提到,穩就業,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對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實施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費政策;顯著提高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最高可提至90%等措施,千方百計穩企業、穩崗位。

四、釋放內需潛力,投資消費「雙引擎」如何提振?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消費構成內需,是經濟增長「主引擎」。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是當前宏觀政策發力重點。總體看,投資增速較快回升,規模繼續擴大。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超10萬億元,同比增長9.3%,好於去年全年的4.9%。

消費,對穩定經濟大盤具有基礎作用。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3.3%,居民消費基本穩定。

但疫情之下,消費恢復也面臨較大制約因素。相比前兩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6.7%,3月份指標為負增長。其中,旅游住宿、餐飲娛樂、交通出行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受到明顯沖擊。

促進消費恢復的舉措接連出台——已出台的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紓困政策正在落實到位﹔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保障物流暢通﹔擴大重點領域消費,促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補服務供給短板……

(五)多重壓力下,外貿外資能否延續高增長?

與去年同期分別接近30%、40%的高增長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貿、外資增速各有所下降。

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數、國內外疫情反復、俄烏沖突復雜演變等因素影響。不少一季度訂單還不錯的外貿企業,坦言二、三季度壓力會加大。疫情對生產、運輸的沖擊,加上高昂海運費對利潤侵蝕,影響會進一步顯現。

為穩定外貿,一系列政策舉措及時發力——減稅降費、暢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強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發展外貿新業態等舉措加快落地,給企業送來「及時雨」,為穩外貿保駕護航。

考慮到高基數原因以及當前一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外貿延續去年高增長有一定難度,但外貿「開局穩」恰恰印証了我國外貿有穩增長的堅實基礎和巨大潛力。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完備,企業自身也在努力,加上助企紓困、穩外貿政策落地,各方共同努力,外貿實現保穩提質的目標未來可期。

穩外資方面,將進一步強化外資服務保障,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深入實施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六、全球通脹壓力上升,國內物價是否會大幅上漲?

一季度,中國CPI按年上漲1.1%,其中3月上漲1.5%,漲幅較前兩個月擴大,但仍屬於溫和范疇,也低於國內3%的預期目標。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8.3%,漲幅連續5個月回落。

3月份PPI漲幅雖然回落,但仍處較高水平。這與國際輸入性影響密切相關,受地緣政治沖突等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帶動國內石油、有色金屬等價格上漲,中下游行業企業面臨較高成本壓力。

對此,國家有關部門及時採取供需雙向調節、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等措施,平抑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促使PPI漲幅連月回落。

而今年以來,國內部分民生商品價格有所上漲,主要是受國際形勢變化和疫情等因素影響,並非我國市場供給基本面發生變化。

由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PPI向CPI傳導的趨勢或將延續,一般日用品價格將小幅上漲。此外,隨著豬肉市場由供求基本平衡向緊平衡過渡,預計到二季度或三季度,豬肉價格或將進入上行通道,拉動CPI溫和上漲。

七、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如何打通堵點卡點?

疫情導致部分原材料和產成品運輸受阻,影響向生產端延伸。同時,一些工廠因疫情停工停產,原材料價格高位攀升,企業成本走高……多重因素疊加,引發人們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擔憂。

當前國內供應鏈部分受阻,影響產業鏈穩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物流效率有所降低。俄烏沖突擾亂國際物流秩序,中歐班列、國際航空運輸等受到影響﹔疫情導致部分地區跨區域、疏港運輸不暢。另一方面,供給面臨一些制約。如上海擁有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集群,也是不少加工制造企業的來料倉儲、產品總裝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對相關行業造成影響。

雖然挑戰增多,但更多是因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產業鏈總體運行仍然平穩,及時控制住疫情,細化實化各項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舉措,就會為正常運行增添穩定性和安全性。

當前,關鍵要聚焦堵點卡點及時疏通,避免短期困難演變成長期趨勢,把「鏈」上的企業保護好,不被眼下問題拖垮。

八、穩住市場主體,如何更有力幫助中小微企業紓困?

一季度,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下滑,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指數均在景氣臨界值100以下。

當前,很多中小微企業面臨訂單和營業收入減少、拖欠賬款增多、原材料價格高漲、人工和運輸成本攀升等挑戰,「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矛盾突出,企業間分化持續擴大。

為中小微企業紓困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在運營成本上做減法,減稅降費是首選。另一方面需在現金流上做加法,信貸支持可謂雪中送炭

九、防范化解風險,如何引導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在疫情多點散發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整面臨新情況新挑戰。從供給端看,一季度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分別下降17.5%和41.8%,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緩慢﹔從需求端看,受資金緊張、個別頭部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顯現等影響,市場預期轉弱,購房者延緩入市。

今年以來市場分化更加明顯,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一些熱點城市市場回升預期逐步增強,部分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市場仍在低位運行。

應對新情況新挑戰,各地以支持首套剛性購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賃住房需求為著力點因城施策。100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房貸利率﹔部分城市對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購買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上限……

文章指出,各地針對房地產市場不同情況所作出的相應調整,並非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翻轉。要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精准性協調性,努力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此外,當前,個別頭部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仍然存在。對此,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規開展風險處置化解工作,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首要目標,合力緩釋房地產企業風險。

十、多重挑戰下,糧食和能源如何保供穩價?

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冬小麥晚播面積佔到三分之一,目前一、二類苗比例已與往年基本持平。部分地區封控管理下,農資下擺、秸稈離田、農機手返鄉不同程度受影響。

國際市場風險增大。去年我國進口的玉米、大麥近三成來自烏克蘭。俄烏的小麥、玉米出口量佔全球貿易量的29%、19%,俄烏沖突引發國際糧價上漲,加大我國進口難度和成本。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2028萬噸,數量按年減少4.2%,金額卻增長20.9%,凸顯進口大豆價格的上漲。大豆、玉米作為飼料原料,直接關聯養殖產業,容易影響肉類價格。

當前我國穩住糧食的基本盤並沒有改變,國家正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包括強儲備、保產量、保產能。

至於受俄烏沖突等影響,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對外採購油氣面臨的風險上升。多方正採取措施推動國內石油、天然氣、煤炭增儲上產。並立足國情,強化煤炭煤電的兜底保障作用。

責任編輯:蒯宇澄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