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屈原只是其中一個 端午節的起源還有這些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2/06/03 10:00

分享:

分享:

今日(6月3日,農曆5月5日)是端午節,說起這節日,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屈原投江,但其實它的歷史和傳說眾多,紀念屈原只是最廣為人知的其中一個。

一、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東漢蔡邕《琴操》中記載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日子,當時晉國公子重耳與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肉給重耳充飢,後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卻忘了封賞介子推。介子推歸山不出,晉文公放火試圖迫其下山,結果錯將介子推和其母親被燒死山中,有說法指,端午節最早是紀念介子推的。

二、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首次提到屈原,但據聞一多考證,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戰國晚期,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在當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後人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往江中投了許多食物,據說後來就演變成糉子。

三、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助吳王擊敗越國稱霸,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斬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議和。隨後越國使用離間計,收買奸臣讓夫差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要求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放在都城門上,看越軍滅吳。夫差大怒,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袋裡,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也有了端午紀念伍子胥一說。

四、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

勾踐在與吳國爭霸失敗之後,在范蠡的輔佐下,經過臥薪嘗膽後最終擊敗吳國。在越國恢復國力過程中,曾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這樣做是為了不被吳國發覺練兵的動機,《越地傳》中對此有記載。如今端龍舟比賽已成為端午節的必備節目,有人認為這是為紀念勾踐而設立並沿襲後代的。

五、曹娥(130年—143年)

曹娥是東漢時代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殺。沒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親屍體浮出水面,世人為了驚奇。這說法充滿神話色彩,但據說她投江之處有曹娥廟,還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為佐證。

除了這些,還有好些坊間說法或考證認為,端午節可能是為了紀念西晉人周處,或是起源於圖騰祭、祭祀先祖等活動,時間甚至被追溯至更早的夏朝。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