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賺錢了?內地有核酸檢測機構貸款求生

經濟脈搏 17:33 2022/06/17

分享:

分享:

內地多個千萬人口城市推進核酸檢測常態化,相關政策對核酸檢測行業的挑戰已逐漸顯露出來。不少檢測機構面對業務利潤空間縮水、代墊費用高、政府回款週期慢的問題,現金流出現虧空壓力,有企業還要靠貸款等方式維持運營。

據第一財經、中國新聞週刊報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青島等內地千萬人口城市,持續推動常態化核酸檢測。構建「15分鐘核酸圈」的背後,催生出龐大商機。

在2020年間,內地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藉由核酸檢測的業務,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等指標大幅增長。以業界巨頭華大基因為例,2020年的營收與淨利潤按年分別增長200%和656%。

檢驗機構:檢測業務已基本不掙錢

雖然目前核酸檢測價格一降再降,但基於龐大的檢測量,市場規模並不少。太平洋證券測算,假設大規模核酸檢測採用10:1混檢,混合檢測單價為每人份3.4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每人每月檢測8次,推廣至全國40%的滲透率計算,單月新冠核酸檢測市場規模達154億元,半年達到922億元。

不過,對很多核酸檢測企業來說,現在核酸檢測業務並沒有多少利潤空間,甚至是虧損。因為政府回款周期慢,理論上的千億市場收入還如同「水中月」。

孫春蘭:堅持「動態清零」 大城市建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

核酸費用擠佔醫保?國家醫保局回應:各地政府承擔

業內人士分析指,很難測算每人份單檢和混檢分別收費多少,才是第三方檢測公司開展該業務的盈虧平衡點。加之採樣亭等設施誰來購買、人員工資高低、核酸檢測量多寡等因素,都會導致公司開展核酸檢測的成本不同。

以上海的核酸檢測機構為例,疫情發生這兩三個月以來,當地開展多輪全員核酸檢測,個別機構收到15%左右應收檢測費用,但還有很多沒有公司拿到回款,有的只好靠著貸款或者其他業務收入來墊款運轉。

醫療機構同樣面臨回款難問題

一間醫學檢驗公司的創始人表示,其公司原本提供腫瘤基因檢測服務,新冠疫情發生後,為保持公司運轉,便將主要精力用在新冠核酸檢測業務上。他指出,新冠檢測對現金流要求很高,進入常態化檢測以後更是如此,而如今這一業務已基本不掙錢。

該創始人稱,現在公司核酸檢測工作運轉已非常困難,他所在公司已經在開始貸款。因為政策變動風險,他無法規劃還要開展檢測任務多久,可能就是到做不下去的時候,「畢竟銀行貸款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這樣」。

多地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或查驗核酸證明

國家衛健委:沒疫情、沒輸入風險地區 查驗核酸不應成常態

此外,醫療機構同樣面臨挑戰。河南某地級市一間二甲醫院的領導表示,在常態化核酸檢測之前,今年3、4月份,當地已經展開8輪大規模核酸檢測,均為免費檢測,由市政府承擔相應費用。該醫院作為當地主要的檢測機構,需要墊付檢測試劑、防護服、口罩等耗材,已經花費數百萬元,但到現在政府還沒有結算過。

這名醫院領導表示,按照帶量採購的規定,試劑這類耗材都需要在30天之內付清帳款,「市衛健委一直在積極協調,近日已經向市政府打了報告,應該很快就會先收到一筆資金。」

責任編輯:易燕丹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