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地震前已有異象?網傳河床曾冒出天然氣起火

社會熱點 12:11 2022/09/06

分享:

分享:

四川遇上多事之秋,近期接連遭遇高溫乾旱所致的限電、爆疫,以及地震。民間流傳「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社交媒體上也傳出有人捕捉到許多河床與岩層冒出地底天然氣,並因酷熱而點燃,火苗四竄。

「中時新聞網」引述內地網友稱,早在8月中旬後,內地各地發生高溫酷熱天氣,歷史上有火爐之稱的重慶與成都未能倖免,氣溫連續多日多地高達40℃以上,重慶甚至錄得44℃高溫。

社交媒體上也傳出,有人指,許多河床與岩層冒出地底天然氣,並因酷熱而點燃,火苗四竄,在四川的瀘州、鄰近的貴州赤水與遵義、重慶各地引發山火。

據微信公眾號「貴州地災防治」,「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撰寫的國別體著作《國語》中記載: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發生地震,岐山發生崩塌。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的六級以上大地震。

真正開始科學系統地研究大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是中國著名地質學家耿慶國。他通過對大量的數據和事實進行統計分析和深入研究,得出結論:「凡發生過6級以上大型地震的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前的1-3年間,往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乾旱災害。乾旱的地域越廣、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那麼之後所發生的地震強度就會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他查閱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始皇十六年直至公元1971年的2000多年中,華北及渤海地區發生六級以上地震共69次,其中地震發生前一年內發生大旱的次數為27次,地震前兩年發生大旱的次數為15次,地震前三年內發生大旱的次數為16次,地震前三年半發生大旱的次數為9次,就是說在地震發生前的三年半內,總共發生大旱的次為67次,佔比高達97.1%。通過對比大量的數據進行研究,耿慶國將這種規律總結為旱震理論。

網傳地震後多個屋苑鎖門阻居民外出避難 免疫情擴散(有片)

封控期間如有地震 官方回應:做好防護安全撤離 避難時少聚集 

責任編輯:尹航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china.hket.com 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