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地震專家這樣說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2/09/06 16:29

最後更新: 2022/09/06 18:14

分享:

分享: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周一(5日)發生6.8級地震。由於此前四川多地出現高溫乾旱現象,故震後有人在網上引用「旱震理論」,提出「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但有地震專家表示,乾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尚無定論,不能以一種氣象事件來簡單進行地震預測。

7月以來,四川持續出現40℃以上極端高溫天氣,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四川大部存在中度及以上氣象乾旱,局地特旱。

震前三年半發生大旱佔比高達97.1%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微信公眾號日前刊載題為《話題: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是危言聳聽還是科學預測?》的文章,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左丘明撰寫的國別體著作《國語》,以及司馬遷的《史記》均曾記載,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發生地震,岐山出現山體滑坡和塌方。

四川6.8級地震增至65死、逾200傷 3級及以上餘震10次

封控中遇地震 四川網民熱議:到底能不能跑?(多圖)

到了現代社會,中國地質學家耿慶國開始系統研究大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他梳理秦始皇十六年至1971年史料,發現在這2000多年裡,華北及渤海地區發生六級以上地震共69次。而在地震發生前的三年半內,總共發生大旱的次為67次,佔比高達97.1%。

點擊圖片放大
+5
+4

耿慶國提出「旱震理論」,認為「凡發生過6級以上大型地震的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前的1到3年間,往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乾旱災害。乾旱的地域越廣、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之後所發生的地震強度就會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專家:尚無科學定論,不能標簽化、簡單化

對於耿慶國的理論,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表示,這一理論本身有較為複雜的研究指標、研究要素和研究方法,不能用一句「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來標簽化、簡單化理解,更不能在一次地震發生之後過分放大傳播這句話。在地震預報領域,也不能以一種氣像事件來簡單進行地震預測預報。

四川甘孜地震前已有異象?網傳河床曾冒出天然氣起火

封控期間如有地震 官方回應:做好防護安全撤離 避難時少聚集 

「首先這個理論研究的是嚴重乾旱與七八級強震的關係,不是說跟五六級的這種地震相關;其次,乾旱有地域的前提條件,不同地區的乾旱和地震無法簡單聯系。」孫士鋐稱。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於乾旱和地震的關係尚無定論,但孫士鋐指出,「有一點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即我們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和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肯定有關聯。」

震前綿竹市飛鳥滿天引熱議

另外,在本次地震發生前一天(4日),有人拍攝到四川綿竹馬尾河上空出現大量飛鳥,密密麻麻地從夜空飛過,引發網民猜測為震前異象。

四川省地震局監測預報部門表示,有些地震發生前確實會出現飛鳥聚集飛過的情況,但無法確定二者之間的關聯,「天氣等原因也有可能導致很多飛鳥出現,但並不一定就會發生地震。」

責任編輯:易燕丹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