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中國企業影響力?美國為何盯上長沙天儀衛星公司

國情動向 10:09 2023/01/31

分享:

分享:

「認證」中國企業影響力?美國為何盯上長沙天儀衛星公司

美國單方面制裁俄羅斯僱傭兵公司瓦格納集團,硬扯中國衛星企業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公司。內地傳媒形容,儘管美國對中國企業下手已非新鮮事,制裁簡直成為中國企業獲得國際影響力的「認證」,但長沙天儀並不算出名,遭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列入制裁清單仍舊讓不少人奇怪。玄機相信在於,長沙天儀掌握一項關鍵技術,令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在此領域的進步。

《環球時報》旗下社交媒體帳號「樞密院十號」撰文,指出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運營SAR(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aperture radar)遙感衛星的商業公司。

據長沙天儀介紹,公司運營着26顆SAR衛星,目標是建立SAR星座,並提供一站式SAR數據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有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及中國首顆商業組網SAR衛星「巢湖一號」等衛星在軌。

「樞密院十號」認為,美國之所以用「向俄羅斯私營軍事公司瓦格納集團提供衛星情報幫助」的名義,對長沙天儀公司實施制裁,恐怕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盯上中國正在大力發展的SAR衛星星座了。

之前一提到偵察衛星,外界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美國「鎖眼」系列光學偵察衛星和「長曲棍球」系列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它們憑借極高分辨率,成為美國從太空中偷窺別國的賊眼。

但美國這些衛星不但造價昂貴(十億美元以上)、體積龐大,而且還有一個相當要命的弱點——由於這些衛星在軌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對手的地面部隊只要算好偵察衛星的過頂時間,提前做好隱蔽工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躲開美國偵察衛星的窺探——這也是反衛星偵察的常規手段之一。

再說,如果美國偵察衛星真的把對手惹火了,挨上反衛星激光武器甚至反衛星導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蘇聯就幹過類似的事。

問題是,近年來隨着電子設備小型化和商業衛星技術的快速進步,大批商業衛星公司也能建造性能相當不錯的對地遙感衛星。儘管在分辨率上可能還比不上專業的軍用偵察衛星,但架不住它們的體積小巧、成本低廉,這些商業衛星公司動輒就是要發展數十顆遙感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一旦它們用於軍事目的,防備難度就大得多了。

首先,這些小型衛星星座的數量多、重訪時間很短,甚至可以形成不同衛星接力對某個地點連續偵察的情況,以往卡着過頂時間躲避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例如俄烏衝突初期,俄軍裝甲部隊和後勤車隊在基輔附近排長隊的衛星照片就是美國商業衛星公司拍攝的。俄軍車隊倒不一定是沒想到要躲避衛星偵察,但架不住西方商業衛星公司的遙感衛星接連不斷地過頂搞「現場直播」,實在是躲無可躲。

其次,這些衛星的建造成本低,而且可以批量生產發射,傳統的反衛星武器也沒有那麽大的威懾力了。例如美國SpaceX公司CEO馬斯克曾宣稱,對手擊落「星鏈」衛星的費用比制造和發射「星鏈」衛星的成本還高,「我們發射衛星的速度比對手摧毀的速度更快」,就很能體現對付這種小型衛星星座的難度。

除了對付衛星的難度大之外,西方商業衛星公司的數據服務也比五角大樓傳統的衛星情報解讀更快一步。去年五角大樓專門與多家西方商業衛星公司簽訂協議,利用它們的及時衛星數據服務,幫助美軍解讀俄軍的作戰部署動態。

說明白了西方商業衛星公司的小型衛星星座的軍用潛力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美國對中國長沙天儀公司如此忌憚。該公司不但在發展小型衛星星座,而且還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SAR衛星和衛星數據服務上——SAR衛星的對地觀測不受天氣和晝夜影響,還能穿透地表一定厚度的植被、沙土、積雪等,獲得表層以下的圖像。

長沙天儀公司之前曾表示,將提升SAR衛星成像性能,把分辨率提升到0.5米,同時將衛星重量做的更輕,成本相對於傳統同指標衛星下降一個數量級。

因此「樞密院十號」認為,雖然天儀方面強調其衛星主要應用於國土資源普查與地形測繪,海洋環境監測與船舶識別,農產品估產與農業資源調查等民用領域,「該公司及子公司與美國提到的瓦格納集團等不存在業務往來,所有產品及服務皆用於民事和商事用途,不涉及任何軍事用途」,但美國的制裁根本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在相關領域的進步,所謂「與瓦格納集團有關」不過是借口而已。

但「樞密院十號」指出,中國航天從來就是在美國的制裁和封鎖中成長起來的。何況小型衛星星座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影響,更不是美國的暴力制裁所能阻擋的。

中國衛星公司回應美國制裁:與俄僱傭兵組織無業務往來

美國擬禁高通等供貨 進一步切斷華為供應鏈

荷蘭外長與秦剛通話:以負責任方式處理對中國貿易事宜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china.hket.com 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連兆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