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撐《流浪地球》:你們想像我們實現
▲ 「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撐《流浪地球》:你們想像我們實現
太空電梯、量子電腦、「數字永生」......電影《流浪地球2》展示的科技與科幻概念近日引起種種熱話,《流浪地球》內的聚變行星發動機也是「主角」之一。儘管人類對可控核聚變控制的探索尚在初期階段,正研發「人造太陽」的中國核工業集團亦發文力挺《流浪地球》:「你們儘管想像,我們負責實現。」《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看到後回應:「瞬間淚目。」
中核集團周一(30日)在微博發文:「#流浪地球#,你們儘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強核強國 造福人類#」並配上了集團製作,融合電影中行星發動機和現實「人造太陽」裝置的海報。




《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留言回應:「瞬間淚目。」中核集團然後再跟帖:「導演加油!我們都愛『小破球』。」
核聚變是太陽運作的原理,太陽將氫原子結合為氦,並產生巨大能量,核聚變因而被視為未來能源一大發展方向。但人類科技至今只掌握不可控的核聚變技術,也就是氫彈,對於能夠穩定運行用作能源而非武器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尚停留於研發階段,「人造太陽」就是研究可控核聚變的重要途徑。
中核集團在知乎上發文,對現實的「人造太陽」和《流浪地球》的聚變發動機予以更詳細解釋:
中核牽頭研發的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HL-2M,在2022年實現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1兆安),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誌着中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重要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因此,電影中展現中國牽頭的行星發動機項目,正是建立在中國具有世界領先的核聚變實力基礎之上,才顯得真實可信。
當提及電影中核彈引發月核聚變情節時,文章提及,2022年,中核集團的科研工作者首次成功獲得嫦娥五號月壤中未來聚變能源資源——氦3含量及提取參數條件,為中國月球資源評價和開發提供了基礎科學數據。「那麽在不遠的將來,或許我們可以率先獲得月球的重要資源,在可控核聚變的應用中率先邁步重要步伐,而不用考慮炸毀月球。」
文章指出,《流浪地球2》向觀眾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核能作為人類高階能源和未來更匹配。在科幻世界中,核能是人類馳騁宇宙、穿越黑洞、空間跳躍等等高難度動作能源領域絕對的主力。在現實世界中,核能也當之無愧是最穩定、最強力的能源。
科幻的基礎是現實,中國早在1983年便提出了「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增殖堆——受控核聚變堆」的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在熱堆領域,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正在按計劃節點有序開展;在快堆領域,中核集團在福建省霞浦縣的示範快堆工程穩步推進;在聚變堆領域,中核集團的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裝置正在承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相關的前沿物理問題與關鍵技術的科研任務,並實現了多個突破。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china.hket.com 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連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