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校長:不贊成高校禁用ChatGPT 對待人工智能「堵不如疏」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3/03/07 22:29

分享:

分享:

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掀起全球熱潮,也引發高教界關注,甚至有高校限制使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認為,對待ChatGPT的使用態度應像治理洪水一樣,「堵不如疏」,不贊成一些高校禁止使用ChatGPT的做法。

目前,包括香港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及多間美國公立學校都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適逢全國兩會召開,張平文向《中國科學報》談到對該人工智能的看法,直言並不贊成一些高校禁止使用ChatGPT的做法,年輕人有使用高科技獲取知識的願望,這是一紙禁令所無法阻擋的。

他表示,相對於上一輩人,如今的年輕人作為「數字原住民」,當生活模式發生變化時,更要用積極的態度理解和擁抱社會的進步。從本質上說,ChatGPT屬於工具應用,「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使其不用ChatGPT替代本該自己進行的學術訓練,不觸碰學術規範紅線,盡管這些學術規範在未來可能會在技術的倒逼下不斷改革。」

如何看待ChatGPT?科技部:將有措施趨利避害

【兩會2023】以美斯踢球比喻ChatGPT 科技部部長這樣說

張平文認為,當下「00後」學生生活在一個物理世界、人類社會、虛擬世界交融的時代,他們有能力把三者融合得更好。很多學生在數字化方面的技能甚至超過了教師。這是「師不如弟子」之處,教師要接受這一事實,不能居高臨下,要虛心向學生學習。

他說,高校更要重視ChatGPT等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要訓練批判性思維,不要滿足於算法推送的現成答案;要加強大學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格養成和精神境界。

張平文表示,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對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更需要加強。高校的人文教育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文史哲等學科,以及通識教育中的文史哲課程,對學生的人格養成、精神境界的提升本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它們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人際互動和人文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充分說明,數字技術無法真正代替高校的環境育人作用。」

責任編輯:易燕丹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